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“四大佳节”之一,核心内涵是“团圆”,走亲访友是其重要习俗。民间自古就有“中秋走亲戚,情谊更绵长”的说法,通过互赠礼物、共叙家常,传递对亲友的牵挂与祝福。例如,河南地区中秋节有“串亲戚”的传统,人们会带上月饼、水果等礼品,看望七大姑八大姨等至亲;桂林一带延续着“外嫁女回家”的习俗,外嫁女会在中秋期间拎着月饼、鸡鸭、牛奶等礼物拜访娘家亲戚,这些活动都是中秋亲情传递的重要方式。
中秋节走亲戚的讲究
1. 礼物选择:重寓意与实用
数量讲究“双”:月饼、水果等礼物需成双成对(如4个月饼、6个苹果),取“好事成双”之意,避免单数(如3个、5个),以免显得不够圆满。
品类契合节日:月饼是中秋礼物的核心,需选择传统口味(如五仁、豆沙、蛋黄莲蓉)或当地特色月饼(如桂林“履祥”的松口软和月饼、“均昌”的皮松酥香月饼);水果(苹果寓意平安、柿子寓意事事如意)、酒(白酒象征长久)也是常见选择。
避免不吉之物:不送单数礼(如单独一个柚子、一盒茶叶)、茶礼(茶叶口味主观,易让对方觉得不用心)、虚礼(如月饼券、螃蟹券,缺乏诚意)。
2. 时间安排:宜早不宜晚
中秋走亲戚需提前进行,一般从农历八月初二、初三开始,最迟不超过八月十五当天。提前走亲体现对亲友的重视,避免因临近节日对方忙碌而影响相聚;若等到八月十五才去,可能干扰对方家庭团聚(如对方正在吃团圆饭),显得不够礼貌。
3. 往来礼仪:注重礼尚往来
回礼原则:收到对方礼物的,需回赠同等价值或略高的礼物(如对方送4个月饼,回赠5个月饼或一箱水果),体现“礼尚往来”;但晚辈给长辈送礼(如孙子给爷爷送月饼)、自家亲戚(如侄子给姑姑送水果)的礼物,无需刻意回礼,以免显得生分。
待客之道:走亲戚时,主人需热情接待,准备丰盛饭菜(如河南地区会做一桌子家乡菜,把更好的留给客人);客人需主动帮忙(如摘菜、摆餐具),席间多叙家常(如询问对方收成、身体状况),增进感情。
4. 避免的“忌讳”
不送不合适的礼物:如单数礼、茶礼、虚礼(具体见上文);
不走不合适的亲戚:如生病住院的亲戚(避免影响其心情)、富贵但对自家无帮助的亲戚(避免尴尬)、经常求帮忙或借钱未还的亲戚(避免增加对方心理负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