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佛教起源:《盂兰盆经》与“目连救母”的核心故事
盂兰盆节的佛教渊源可追溯至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该经记载了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的救母经历。目犍连以神通力发现母亲堕入饿鬼道,备受饥渴折磨——他试图用神力送食物给母亲,但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,无法食用。目犍连焦急向佛陀求助,佛陀告知:其母罪孽深重(曾有五百世悭贪),仅靠个人神通无法化解,需借助十方众僧在“自恣日”(僧众自我反省、戒律清净之日)的威神之力。于是,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(众僧结夏安居结束之日)设盆供养百味饮食,供养十方僧众,最终使母亲脱离饿鬼之苦。此故事成为盂兰盆节的核心起源,佛教认为此举可“解倒悬”(解除亡亲的困厄之苦)。
二、名称由来:“盂兰盆”的语义与象征
“盂兰盆”为梵文Ullambana的音译,其中“盂兰”意为“倒悬”(形容亡亲在恶道中的痛苦如被倒挂),“盆”指盛放供品的器皿。佛教认为,用盆盛满百味五果供养佛僧,可救拔亡亲脱离“倒悬”之苦。部分经典(如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)强调,“盂兰盆”并非单纯的容器,而是“救倒悬”的象征,强调供养行为的意义。
三、早期传播:从印度到中国,梁武帝的推动
《盂兰盆经》于西晋时期传入中国,早期主要在西北、东南地区的寺院流行。南北朝时,梁武帝萧衍(464549年)首次将盂兰盆节定为皇家仪式——他在大同四年(538年)于同泰寺设“盂兰盆斋”,此后历代帝王纷纷效仿,举办盛大法会(如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在内道场造盂兰盆,饰以金翠,耗费百万)。帝王的推崇使盂兰盆节从佛教节日逐渐演变为全国性重大节日。
四、演变融合:与道教、民间信仰的互动
盂兰盆节传入中国后,与本土道教中元节(七月十五,地官赦罪)、民间秋尝祭祖(七月尝新,祭祀祖先)习俗融合。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检校人间善恶之日,需祭祀祖先、超度孤魂;民间则有“七月半,鬼门开”的说法,认为亡亲会返家探望。这种融合使盂兰盆节逐渐融入更多民间元素(如祭祖、烧包、放河灯),但其核心仍保留佛教“孝亲报恩”“救赎亡亲”的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