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,民间围绕“灯”“祈福”“祭祀”等主题形成了丰富的习俗,承载着对新一年家庭安康、事业顺遂的美好期盼。
1. “灯头生日”:上灯仪式的开端
正月十三被称为“灯头生日”,是元宵节备灯的关键节点。民间从这天开始“上灯”(部分地区延续至正月十八“落灯”),有“十三、十四神看灯,十五、十六人看灯,十七、十八鬼看灯”的说法。这天,家家户户会在厨灶下点“灶灯”,既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花灯展示预热,也寓意“灶神守护、烟火不断”。还有“上灯圆子落灯面”的习俗——正月十三吃汤圆(寓意“团团圆圆”),正月十八吃面条(寓意“顺顺利利”)。
2. 滚龙灯与扎彩灯:热闹的节庆预热
春节玩滚龙的习俗通常为期四天,正月十三为“试灯”日。这天傍晚,老龙与滚龙首次上街,伴随花篮、走马灯、狮子灯等各类彩灯登场,街道两侧家家悬灯、焚香放炮,龙灯上下穿行、盘旋飞舞,场面热闹非凡,持续至十六日“圆灯”结束。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提到“十三人开灯”,意味着正月十三是扎彩灯的开始,人们着手 *** 各式花灯,为正月十五“正灯”做准备。
3. 祭祀习俗:祈福与缅怀
祭关公:西安长安区农村有正月十三祭关公的传统,用“添碟子”(将黄豆、瓜子、桃仁等嵌接在碟子上,制成亭台楼阁造型)作为贡品,感恩关公“武圣”“财神”的庇佑,祈求新年财运亨通、事业顺利。
祭海:沿海地区(如江苏、浙江等地)将正月十三视为“海龙王生日”,渔民会举办隆重的祭海活动——供桌上摆放猪头、鲤鱼、大馒头等祭品,焚香化纸、燃放鞭炮,朝向大海行叩拜礼,祈求“风调雨顺、鱼虾满仓”。
4. 特色食俗:舌尖上的节日记忆
吃圣虫:部分地区(如山东、河南等地)有正月十三吃“圣虫”的习俗。“圣虫”是用面粉蒸制的蛇、鱼等动物形状的面食,“圣”谐音“剩”“升”,寓意“五谷丰登、粮食有余、日子步步高升”。
吃豆腐:安徽淮南等地区正月十三有“豆腐节”,人们 *** 麻婆豆腐、鲫鱼豆腐汤等豆腐美食,还展示磨豆、煮浆、点卤等传统工序。“豆腐”谐音“都福”,寓意“全年幸福、人兴家旺”。
这些习俗从南宋时期(如文献记载淳佑三年已有“自十三日起,巷陌桥道,皆编竹张灯”的民俗)延续至今,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,也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