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处于一年中最闷热、潮湿的阶段,湿热与高温叠加,容易诱发多类疾病,尤其是中暑、心脑血管事件、胃肠道感染、眼部炎症与面瘫等,需要重点防范。
高发疾病一览表
疾病类别 | 典型表现 | 高危人群 | 关键预防
热射病(重症中暑) | 体温>40℃、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无汗,可多器官衰竭 | 户外高温作业者、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 | 避开10:00—16:00高温时段;外出防晒与补水;出现症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冷水喷洒/湿敷并冰敷颈/腋/腹股沟,同时补电解质并拨打120;昏迷者切勿灌水
心脑血管事件 | 胸闷压榨、冷汗、单侧肢体麻木/口角歪斜等 | 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动脉硬化、中老年 | 空调≥26℃、室内外温差≤7℃;晨起6—10点缓慢活动;全天分段饮水,忌大量冰饮与冷水澡
胃肠道感染 | 呕吐、水样腹泻、腹痛 | 饮食不洁人群 | 剩菜常温≤2小时;海鲜彻底煮熟;避免久泡木耳与冰镇西瓜(室温>4小时或冷藏>24小时不宜食用)
眼部急症 | 急性结膜炎(眼红、脓性分泌物)、干眼症(灼痛、视物模糊) | 泳池泳者、长时间空调环境者 | 泳池戴密封泳镜、不共用毛巾;空调房用加湿器并定期清洁,必要时用人工泪液
面瘫(面神经炎) | 口眼歪斜、闭眼困难、额纹消失 | 受凉、直吹风后易感者 | 避免直吹面部;发病后72小时内尽早就医干预
风湿免疫病加重 | 类风湿关节炎、痛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易反复或加重 | 相关慢病患者 | 注意防暑降温、适度运动、调脾胃,遵医嘱规范治疗
其他需警惕的传染病
腺病毒:夏季高发,常见于6个月—5岁儿童;表现为持续高热(多≥39℃)、咽痛、结膜炎或腹泻;在密闭、拥挤、潮湿环境(如学校、泳池)更易传播。勤洗手、生病居家休息、避免去卫生条件差的泳池。
登革热:由伊蚊传播,5—11月为流行季;症状为高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痛、眼眶痛。外出穿长袖长裤并使用驱避剂,清除室内外积水,必要时使用蚊帐/纱窗。
疟疾:经按蚊叮咬传播,我国2021年已无本地病例,但仍有输入性病例;回国后1个月内发热应尽快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蜱虫叮咬):多发于4—10月,以发热、血小板/白细胞减少为主;户外避免坐卧草丛,穿浅色长袖长裤并扎紧裤腿,发现蜱虫用尖头镊子垂直拔除,两周内发热及时就医并说明暴露史。
三伏天自我防护要点
躲烈日:尽量避开10:00—16:00;必须外出时穿浅色透气衣物,使用遮阳伞/帽/太阳镜/防晒。
科学补水:全天分段饮水,出汗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;老年人注意室内温度调节,避免穿多盖厚。
温热饮食与脾胃养护:少冷饮,适量选择热茶/热粥;烹饪可加生姜、紫苏、豆蔻等温性食材;推荐清淡易消化的绿豆莲子银耳羹等。
适度运动与午休:选择快走、太极、八段锦等;注意睡好子午觉,午间小憩有助恢复体力。
居家通风与空调使用:保持室内通风、凉爽,空调温度≥26℃、室内外温差≤7℃,避免冷风直吹头面与躯干。
紧急就医信号与处理
出现体温>40℃、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无汗等疑似热射病表现,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全身冷水喷洒/湿敷并冰敷颈/腋/腹股沟,补电解质并拨打120;若已昏迷切勿灌水。
出现胸痛、胸闷压榨、冷汗不止,或单侧肢体麻木、口角歪斜、言语不清等心脑血管急症信号,立刻拨打120,避免自行驾车就医。
出现持续呕吐、剧烈腹痛、明显脱水等胃肠道症状,尽快就医评估。
面瘫发病后72小时内为更佳治疗窗口,尽快就诊神经内科/中医科。
健康提示:以上为健康科普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;如出现上述危险信号,请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 ***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