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伯温(13111375),字伯温,号诚意伯,浙江文成县人,是元末明初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,明朝开国元勋。他以“前知五百年,后知五百年”的传说被视为“智慧化身”,但历史中更多的是其立功、立德、立言的实际贡献。
一、从隐居到出山: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
刘伯温早年隐居家乡,潜心著书(如《郁离子》《卖柑者言》),批判元末政治黑暗。1360年,朱元璋多次邀请下,他决定出山,献上“时务十八策”,提出“先打陈友谅,次取张士诚,再北伐中原”的战略,成为朱元璋的核心谋士。此后七年,他运筹帷幄:龙江之战设伏击败陈友谅,鄱阳湖之战献计控制湖口断其后路(此役陈友谅战死),平定方国珍、苗军叛乱,为明朝建立奠定基础。
二、开国后的治世:文臣之首与制度奠基者
明朝建立后,刘伯温参与多项关键制度建设:卜地督修宫室(确定南京城布局)、修《大统历》(规范历法)、建立卫所制度(明朝军事体系核心)、参与修订《大明律》(法律框架)、执掌御史台(肃贪惩恶)。1370年,他被封为“诚意伯”,被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一,渡江策士无双”。
三、晚年的困境与结局:理想与现实的冲突
随着明朝稳定,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加剧。刘伯温因坚持儒家秩序(反对朱元璋的专制),逐渐被边缘化:三次受封三次被打发回乡,最终在1375年(洪武八年)郁郁而终,终年65岁。临终前,他将《天文书》交给儿子,嘱咐“毋令后人习也”(怕朱元璋猜忌),墓葬也遵循其“青草萋萋”的遗愿,未修豪华陵墓。
四、历史遗产:智慧与文化的符号
刘伯温不仅是政治家,还是文学家(诗文风格沉郁顿挫,与高启、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),其《卖柑者言》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成为千古名句,批判社会虚伪。民间传说中,他是“半仙”式人物(如“草船借箭”“借东风”等故事多附会于他),反映了百姓对其智慧的崇拜。如今,浙江文成县以其谥号“文成”命名,南田山的诚意伯庙仍有“帝师”“王佐”牌坊,每年诞辰有大量民众祭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