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重阳节要喝菊花酒

admin

一、起源与历史传承:从汉魏到明清的传统延续

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可追溯至汉代,当时已有“菊花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为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饮焉”的明确记载,称为“菊花酒”,被视为重阳专属饮品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这一习俗进一步普及,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,祝其长寿;梁简文帝《采菊篇》中“相呼提筐采菊珠,朝起露湿沾罗懦”的诗句,也反映了当时采菊酿酒的风气。唐宋以后,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核心习俗之一,文人墨客常以“饮菊酒、赏菊花”为主题吟诗作赋,如王勃《九日》诗中“九日重阳节,门门有菊花。不知来送酒,若个是陶家”的句子,生动描绘了重阳饮菊酒的场景。明清时期,菊花酒的 *** 工艺更加成熟,加入地黄、当归、枸杞等草药,增强其养生功效,仍是民间重阳必饮的“吉祥酒”。

二、文化寓意:菊花与“延寿”“吉祥”的象征关联

为什么重阳节要喝菊花酒

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“延寿客”“不老草”的美誉,因其在“霜降之时,唯此草盛茂”,具有耐寒、长久的特性,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。古人认为,饮菊花酒可借助菊花的“长寿”寓意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汉代《西京杂记》中提到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”,直接将饮菊花酒与长寿联系起来;《荆楚岁时记》亦载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莲耳,饮菊花酒,令长寿”,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寓意。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“吉祥酒”,承载着人们对“祛灾祈福”的美好愿望,如民间认为饮菊花酒可避邪消灾,保佑平安。

三、养生功效:传统医学中的健康价值

菊花本身具有疏风除热、养肝明目、消炎解毒的药用价值,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,菊花“治头风、明耳目、去瘘瘅、治百病”。重阳节正值秋冬交替之际,气候渐冷,人体易受风寒侵袭,饮菊花酒可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,预防感冒等疾病。传统医学认为,菊花酒中的菊花成分能平肝疏肺、益阴滋肾,对头晕、高血压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;其酿造过程中加入的糯米、酒曲等原料,还能滋养脾胃,适合秋季进补。饮菊花酒不仅是传统习俗,也是一种养生方式。

四、民俗融合:与其他重阳习俗的协同作用

重阳节的三大核心习俗是登高、插茱萸、饮菊花酒,三者相互关联,共同构成节日的完整内涵。登高是为了避灾,插茱萸是为了驱邪,而饮菊花酒则是为了祈福长寿,三者共同体现了古人对健康、平安的追求。例如,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的桓景登高避祸故事中,既有插茱萸“辟恶气”的情节,也有饮菊花酒的环节,说明两者在古代已被结合使用。菊花酒常与重阳糕一同食用,“糕”谐音“高”,与“菊”(延寿)结合,寓意“步步高升、寿高九九”,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氛围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