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春节:郑州农村传统上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筹备过年,遵循“二十四扫房子、二十五磨豆腐、二十六炖猪肉、二十七宰公鸡、二十八贴窗花、二十九贴对联”的顺口溜准备。除夕当天,男性需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,守岁至凌晨;年夜饭必有捞面条(称“龙须面”),寓意捞住富贵;饺子是必备食物,过去为避讳“饺子”一词,需称为“万万顺”。初一早上,晚辈要给长辈拜年,说吉祥话(如给老人祝“健康长寿”),长辈则给压岁钱,需双手恭敬接过,且不当众打开。还有“背枣山”(蒸甜瓜大小的枣山,初二让外甥带回,象征盼其长大成人)、“偷斋灯”(小孩偷蒸馍时做的“斋灯”吃,视为一种童趣)、“补补丁”(正月初五吃面皮,弥补新年打烂碗碟的“破茬”,寓意补住“窟窿”)等特色习俗。
2. 二月二(青龙节):俗称“龙抬头”,农民休息一天,不许挑水、动土,妇女不做针线活,怕伤了龙体。太阳未出前,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,中间放小麦、大豆等,念“大囤满、小囤流”祈求丰收;还用瓦片相撞,念“拼拼瓦,蝎子蚰蜒都没爪”,驱赶毒虫。中午吃捞面条(“龙须面”),寓意捞住健康;做炒花生、炒黄豆等“炒豆”,有“二月二,吃炒豆”的说法。
3. 乞巧节(七月初七):未出嫁的姑娘7人一组,准备7样瓜果(葡萄、石榴等)、7张油馍或糖烙馍,包7碗小饺子(内包针、织布梭等7样物品),晚上摆在瓜棚下,焚香点纸向织女祈祷,之后分吃水果和小饺子,把油饼、大饺子挂在树上“守巧”,寓意学会织女的巧手。
4. 中元节(七月十五):又称“牲口节”,农家蒸羊羔形白面馍,中午供奉在桌上,燃放鞭炮庆祝槽头兴旺;停止使用牲口,把馍给牲口吃或喂精饲料,晚上给牲口喝米汤,表达对牲口的感恩。
二、人生礼仪民俗
1. 婴儿诞生礼:郑州农村称生儿育女为“得喜”,男孩为“大喜”,女孩为“小喜”。婴儿出生后,父亲要去岳母家“报喜”,生男孩带烧饼,生女孩带麻糖或抱公鸡、母鸡(寓意“留子”“成人”)。第三天“祝九”(或第十二天),亲戚朋友来祝贺,设宴招待,姥姥家送米面、红糖、婴儿衣服等,亲友给见面礼,酒席最后送“喜蛋”(染红的鸡蛋)。婴儿满月后,姥姥家来“叫客”,产妇母子同往小住数日,离家时产妇戴红布条、婴儿顶红布避邪;姑姑给婴儿脸上抹黑锅灰,到姥姥家由姨擦掉,返回时姨抹白,寓意长寿。还有“碰姓”(婴儿出生之一天,父亲碰见之一个人让其起名,喜欢“刘”“程”等吉利姓氏)、“剃胎发”(留胎毛,做成胎毛笔或缝在枕头上)、“穿百家衣”“吃百家饭”(农历正月初一,抱婴儿沿街乞讨100家,讨来的食物烩成稀饭给孩子吃,寓意得到百家庇护)等习俗。
2. 祝寿:郑州地区以60岁为正式祝寿起点(“不到花甲不庆寿”),之后每五年为“小寿”,每十年为“大寿”。66岁大寿最隆重,因“六六大顺”,出嫁闺女要回娘家拜寿,带一块肉(象征“割自己身上的肉报答父母”)或六斤六两肉,蒸66个小馒头,别人不得分食(“夺福”)。73、84岁为“坎年”,老人心情紧张,做儿女的买活鲤鱼让老人吃(鲤鱼“蹿”,寓意过难关);早餐老人吃鸡蛋,女儿天未亮拿鸡蛋到麦场上骨碌几圈,回家让老人躲在门后吃掉(“骨碌运气”,交好运)。祝寿时必有“长寿面”,子女把自己的面条添到老人碗里(“添寿”),忌送钟表(“送终”谐音)。
三、民间艺术与非遗民俗
郑州作为中原文化核心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涵盖传统工艺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等。其中,新郑黄帝拜祖祭典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是祭祀轩辕黄帝的重要仪式,彰显华夏民族的血缘纽带;超化吹歌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被称为“吹奏音乐活化石”,以独特的吹奏技巧和曲牌传承至今;小相狮舞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以高难度的狮舞动作和热闹的氛围著称;少林功夫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源于嵩山少林寺,以刚健迅猛、博大精深闻名世界;朱仙镇木版年画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,线条粗健、色彩浓重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;汴绣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以针法细腻、图案精美著称,与苏绣、湘绣等并称中国四大名绣;黄河澄泥砚(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以黄河淤泥为原料,经烧制而成,质地细腻、发墨如油,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。
四、其他特色民俗
1. 摸摸会:登封市传统民俗,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在中岳嵩山九龙潭举行,女子不孕者趁夜黑向圣母求子,是当地独特的祈子仪式。
2. 猴加官:豫中地区传统工艺品,有近三百年历史,将小猴脸谱套在脸上,谐音“候加官”(官上加官),寓意吉祥,是民间常见的祝福工艺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