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为农历乙巳蛇年,确实是一个双春年,两个立春分别在2025年2月3日(农历正月初六)与2026年2月4日(农历腊月十七)。双春年只是农历与二十四节气在历法上相互校准后的正常现象,与婚姻是否吉利、是否顺利没有因果关系。民俗里既有把双春年视为“双春双喜”的说法,也有“孤鸾年”“不宜婚嫁”等说法,这些彼此矛盾、且都缺乏科学依据,理性看待即可,不必因此仓促或推迟婚期。
双春年的由来
我国农历是阴阳合历:月相决定月份(29或30天),平年约354天,闰年384天;而二十四节气遵循太阳运行(回归年约365.2425天)。为使农历年与四季同步,需置闰月。当某农历年内包含25个节气时,就可能出现年初一个立春、年尾一个立春的“两头春”。统计显示,本世纪100年里“两头春”有37次,并不罕见;且立春通常在公历2月3—5日交节,因此是否“双春”主要取决于该农历年的起止时间是否跨过这些日期。
常见说法与事实对照
说法 | 事实与解释
“双春年不吉/会二婚” | 属于民俗联想,无科学依据;婚姻质量取决于双方感情基础、沟通与共同经营。
“双春年宜嫁娶/双春双喜” | 同样是民俗口径,不能据此断言吉凶。
“蛇年双春更不吉” | 与上同理,为地域性说法,缺乏实证。
“今年不宜结婚,因为明年马年‘无春’” | 2026年确为无春年,但这只是历法结果,与婚嫁吉凶无关。
“立春要躲春,否则倒霉” | 民俗做法,无科学依据,不必盲从。
实用建议
若重视传统,可在当年选择黄历上标注为“吉”的日子,并避开双方属相的冲日等;但请将其视为文化仪式,而非决定性因素。
更务实的做法是综合考量:工作与学业安排、亲友到场便利、预算与场地档期、季节与旅行计划等。
若家庭对“双春”有所顾虑,可与长辈沟通上述历法与科普信息,或选择在临近月份举办仪式,兼顾传统感受与现实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