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回门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婚姻风俗中更具代表性的环节之一,指女子出嫁后,新婚夫妇一同返回娘家探亲的仪式。其核心是“成双成对”的吉祥寓意——既象征夫妻关系的紧密联结,也承载着对新人婚姻美满、家庭和谐的美好祝愿。
“双回门”的名称由来
“双回门”的“双”字源于“夫妇偕行”的传统: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“进门”,返回娘家则称为“回门”,而夫妻二人一同前往,便被称为“双回门”。这一称呼早在清代北方就已广泛使用,南方则称为“会亲”,河北部分地区称“唤姑爷”,杭州称“回郎”,但“双回门”始终是最能体现“夫妻一体”寓意的通俗说法。
“双回门”的吉利寓意
1. 象征夫妻恩爱:“双回门”要求新婚夫妇一起行动,从出发到返回都形影不离,这种“成双”的形式本身就传递出“夫妻同心”的美好期许,是新人婚姻生活甜蜜的直观体现。
2. 表达对父母的感恩:回门是新娘婚后首次以“妻子”身份回归娘家,新郎随行并改口称岳父母为“爸爸、妈妈”,既是向女方父母宣告“新娘已被妥善照顾”,也是向岳父母表达“感谢养育之恩”的诚意。
3. 延续传统吉祥文化:“双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“圆满”“顺遂”(如“双喜临门”“好事成双”),“双回门”将这种吉祥寓意融入婚姻仪式,契合中国人对“圆满婚姻”的追求。
“双回门”的传统要求
1. 时间规范:通常在婚后第三天(称为“三朝回门”)进行,部分地区也有“六日、九日或满月回门”的习俗,但“三朝回门”是最普遍且被视为“吉利”的时间节点。
2. 礼品讲究:新郎需准备双数礼品(如烟酒、糖果、保健品等),忌单数,寓意“夫妻成双、好事成双”。礼品的选择需兼顾实用性与女方家庭喜好,以体现新郎的用心。
3. 行为禁忌:回门时,新娘需走在前面(象征“走头趟”),返回时新郎走在前面(象征“护妻”);若需留宿,夫妻需分房睡,避免“新婚空房”的忌讳(旧时认为新婚一个月内“不空房”可保娘家运势)。
“双回门”的现代演变
随着时代发展,“双回门”的形式逐渐简化:部分地区不再严格要求“婚后第三天”,而是根据新人时间灵活安排;礼品也从传统的“实物”转向“鲜花、护肤品”等更贴合现代生活的选择。但“夫妇偕行”“成双成对”的核心寓意始终未变,仍是新人重视家庭和谐、传承传统的重要仪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