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六亲”是中国传统亲属制度中的关键概念,指代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的亲属群体,是维系家族与社会秩序的基础框架。其具体所指因时代、文献及语境略有差异,但核心均围绕直系血亲与近姻亲展开。
主要代表性说法
1. 《左传》说(春秋时期):以“父子、兄弟、姑姊(父亲的姐妹)、甥舅(姐妹的子女/母亲的兄弟)、婚媾(妻子的家属)、姻亚(丈夫的家属)”为六亲,涵盖父系、母系及婚姻关联的亲属,强调家族与姻亲 *** 的结合。
2. 《老子》说(道家思想):主张“父子、兄弟、夫妇”为六亲,聚焦核心家庭关系,体现道家对“自然亲情”的重视,认为这三组关系是人伦之始。
3. 《汉书》说(汉代):明确“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”为六亲,以直系与近旁系血亲为主,是古代法律(如《唐律疏议》)与日常语境中最常用的定义,强调血缘与婚姻的紧密性。
4. 《新书·六术》说(汉代贾谊):提出“父子、兄弟、从父兄弟(叔伯之子)、从祖兄弟(祖父之兄弟之子)、从曾祖兄弟(曾祖父之兄弟之子)、同族兄弟(高祖父之兄弟之子)”,以父系血缘的世代递进为核心,侧重宗族内部的等级秩序。
5. 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说(汉代司马迁):指“外祖父母、父母、姊妹、妻兄弟之子(内侄)、从母之子(姨表兄弟)、女之子(外孙)”,涵盖母系、妻系及子女的延伸亲属,体现“内外兼顾”的亲属观念。
现代通行的简化理解
随着时代发展,“六亲”的指代逐渐简化,现代最广泛认可的是“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”,聚焦核心家庭与直系亲属,强调血缘与婚姻的最基本关系。这种定义既保留了传统的核心,又符合当代社会的生活实际。
文化内涵
“六亲”制度不仅是亲属关系的划分,更是传统的载体。“六亲不认”等成语,正是通过否定“六亲”关系,讽刺绝情寡义的行为,反衬出传统社会对“亲情”“”的重视。即使在现代,“六亲”仍是人们表达亲属关系的常用概念,承载着对家族、亲情的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