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小年(亦称祭灶节、灶王节),被视为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。这一天承载着民众辞旧迎新、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,标志着春节前的各项准备活动正式拉开帷幕。
核心习俗
1. 祭灶:传说灶王爷是“一家之主”,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的善恶。人们会在灶台前摆上供品(如糖瓜、糕点、水果),上香祭拜,希望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。祭灶时,有的地方会用糖瓜粘在灶王爷的嘴上,寓意“嘴甜”,多说好话;有的地方会烧掉旧灶神像,换上新像,迎接灶王爷归来。
2. 吃灶糖:灶糖是腊月二十三的标志性食品,用麦芽糖制成,黏性大、甜度高。民间认为,吃灶糖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,让他只说甜话;也有说法是灶糖是献给灶王爷的供品,祈求他保佑全家平安、甜蜜。
3. 扫尘:腊月二十三后,家家户户会进行年终大扫除,俗称“扫尘”或“扫房”。北方叫“扫房”,南方叫“掸尘”,包括清理房屋内外的灰尘、蛛网,拆洗被褥窗帘,擦拭家具等,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扫除一年的晦气和烦恼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
4. 其他习俗:部分地区还会在腊月二十三吃饺子(取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之意)、火烧(北方特色面食)、糖糕等节令食品;有的地方会进行沐浴理发(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),寓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;还有“剪窗花”的习俗,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,增添喜庆氛围。
日期差异
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北方大部分地区(如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);而南方大部分地区(如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广东、广西等)则将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。还有一些特殊地区的小年日期: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前一天为“小年夜”(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);四川、贵州部分地区在除夕夜过小年;南京地区则将正月十五(元宵节)视为小年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历史、文化及地域传统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