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节气的传统是什么

admin
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,于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交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意味着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、收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伏避寒,自然界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

1. 迎冬:古代官方的重要仪式

在古代,立冬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北郊举行“迎冬之礼”,祭祀北方天帝颛顼与冬神玄冥。仪式前,太史会提前告知天子“某日立冬”,天子需斋戒三日;迎冬归来后,天子会赏赐为国捐躯者的子孙(“赏死事”)及孤寡群体(“恤孤寡”),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。这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对“冬藏”的重视。

立冬节气的传统是什么

2. 补冬: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食俗

立冬过后,草木凋零、蛰虫休眠,民间素有“补冬”的习俗,旨在通过饮食补充元气,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。正如谚语所言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,忙碌一年的人们会在这一天犒赏家人。北方地区多以饺子为主,因饺子形似耳朵,民间认为“吃了饺子,冬天耳朵不受冻”;部分地区还有吃倭瓜馅饺子的传统(倭瓜需提前储存至立冬)。南方地区则以鸡鸭鱼肉、甘蔗等为补冬食材,如福建、潮汕一带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认为此时甘蔗成熟,食用可保护牙齿、滋补身体。

3. 贺冬:从“拜冬”到现代的社交传统

贺冬又称“拜冬”,汉代已有此俗。东汉《四民月令》记载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”;宋代时,人们会更换新衣,庆贺往来,如同过年;清代则有“士大夫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”的习俗,民间男女也会穿新衣相互揖拜。如今,贺冬的形式虽简化,但仍保留了亲友间互赠礼物、共聚一堂的传统,成为冬季社交的重要节点。

4. 冬贮:为过冬做准备的物质传统

立冬是“冬贮”的关键时期,民间有“修农具、采桑叶、制肥料、腌菜”等活动。修农具是为来年春耕做准备;采桑叶因立冬后桑叶老而经霜,气足力厚,更适合药用;制肥料则是收拢枯枝落叶, *** 堆肥,滋养来年土壤。腌菜是古老的冬令菜肴,起源于周代,普通人家会用大菜缸腌制菘菜(大白菜),一个月后可食用,“脆美绝伦”,成为冬季餐桌上的必备品。

5. 食俗:南北差异中的温暖记忆

立冬的食俗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:北方以饺子为核心,象征“秋冬之交”的团圆;南方则以鸡鸭鱼肉、甘蔗为主,注重滋补。南京有“一日半根葱,入冬腿带风”的谚语,老南京人立冬时会吃生葱,以抵抗冬季湿寒;绍兴有“冬酿”传统,从立冬开始酿造黄酒,利用冬季低温抑制杂菌繁育,形成独特风味;广东、福建等地则有吃炒香饭的习惯,用糯米、腊肠、香菇等食材炒制,香气扑鼻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