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》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,被誉为“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”,其成书过程贯穿上古至春秋时期。传统认为,《易经》由伏羲画八卦、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、孔子及其弟子作《易传》(十翼)逐步完善,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而非鬼谷子的个人著作。鬼谷子(名王诩)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、纵横家鼻祖,其学术重心在于纵横捭阖之术与兵法谋略,现有史料未提及他与《易经》的创作有关。
鬼谷子与易经的智慧关联
尽管《易经》并非鬼谷子所写,但他的学术思想与《易经》存在深刻共鸣,核心体现为“以道御术”的哲学原则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:
1. “鬼谷子”三字与坎卦的象征
“鬼”“谷”“子”三字均对应《易经》中的坎卦(☵)。坎卦的意象包括黑夜(鬼为夜间出入之灵)、低洼之地(谷为凹陷之处)、子时(深夜11时至凌晨1时),三者共同指向坎卦“险陷”“流动”的特性。这种对应不仅是文字游戏,更暗示鬼谷子的智慧如同坎水——具备“纯净纯洁、奉献、谦下”的品德(如老子所言“上善若水”),同时善于以“险治险”(用谋略化解危机),追求天下和平。
2. 隐居地“云梦山”与艮卦、坎卦的组合
鬼谷子隐居的“云梦山”,其名称中的“云”“梦”“山”分别对应坎卦(云为天上水、梦为入眠时的潜意识流动、山为艮卦)与艮卦(山为静止、稳固)。艮卦与坎卦的组合形成“水山蹇”(☵+☶)与“山水蒙”(☶+☵)两卦:
蹇卦(水山)的大象辞说:“山上有水,蹇,君子以反身修德”,强调逆境中的自我反省与德性培养;
蒙卦(山水)的大象辞说:“山下出泉,蒙,君子以果行育德”,强调果断行动与持续修德的重要性。
这两卦的教诲,正是鬼谷子“以德驭术”思想的源头——纵有奇谋,亦需以高尚品德为基础。
3. 《鬼谷子》核心宗旨与《易经》的“捭阖”之道
《鬼谷子》的开篇“捭阖之一”,是其思想体系的根基。“捭”(拨动、开放)与“阖”(闭藏、收敛)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,源自《易经·系辞大传》“一阖一辟谓之变”的论述。鬼谷子将“捭阖”作为权变的根据,主张“阳先阴后”(捭为阳、阖为阴),强调谋略应符合“光明正大、坦荡无私”的阳德(乾卦的特性)。这与《易经》“变动阴阳、顺应时势”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,体现了“以道御术”的原则——术(谋略)是手段,道(规律、道德)是根本。
4. 鬼谷之学与易经的“天人合一”逻辑
鬼谷子的学术体系以《易经》为基础,将“天道”(自然规律)、“地道”(地理环境)、“人道”(人类社会)三者结合,构建了一套完整的“斗智系统”。他认为,宇宙万物的变化(如四季更迭、人事兴衰)均由太极、阴阳、八卦演化而来,通过研究这些规律,可推知“成败得失、兴亡治乱”的趋势,从而趋吉避凶。这种“天人合一”的思维模式,正是《易经》的核心智慧,也是鬼谷子“变动阴阳、柔弱胜刚强”思想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