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,流传着多个相互交融的起源传说,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,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,以及源于古越图腾祭与恶月恶日等说法,共同构成了节日多元的文化记忆。
主要传说
纪念屈原说
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,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。民间传说百姓竞渡寻访、投粽子喂鱼、以雄黄酒镇水兽,逐渐演变为今日的赛龙舟与吃粽子等习俗。此说传播最广,深入人心。
纪念伍子胥说
春秋末年,吴国大夫伍子胥遭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,传称于五月初五抛尸入江。江浙一带至今流传以其忠烈为端午所祭的习俗渊源,强调“忠而见谤”的悲剧精神。
纪念孝女曹娥说
东汉上虞孝女曹娥为寻父遗体,十四日昼夜哭寻,后亦投江,“五日后抱父尸出”。后人立“曹娥碑”、建曹娥庙,浙东一带端午多有纪念,体现孝道的地方记忆。
图腾祭与恶月恶日说
学界通行观点指出,端午更早源于古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与夏至时令相关的自然崇拜;先秦以降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、初五为“恶日”,遂形成悬艾蒿菖蒲、佩香囊、沐兰汤、饮雄黄等驱瘟辟邪的节俗体系。
相关习俗与传说对应
习俗 | 关联传说或内涵 | 典型地区或说明
赛龙舟 | 纪念屈原之竞渡,或源于古越“请龙”“送灾”的祭水仪式 | 普遍流行,尤盛于吴、越、楚及水乡地区
吃粽子 | 投米入江喂鱼、护屈原遗体;以楝叶包饭、五彩丝缚扎,后成“角黍/粽子” | 全国通行,南北口味多样
悬艾蒿与菖蒲 | 驱瘟辟邪、净化空气,端午“浴兰节”的卫生传统 | 门楣插艾、佩香囊、制蒲酒等
饮雄黄酒 / 画额 | 以雄黄“辟百毒”、镇虫蛇,额上画“王”字取虎镇邪意 | 多见于华中、华东,现代多以黄酒替代雄黄
系五彩丝线、佩香囊 | “长命缕”“续命缕”,祈愿辟邪纳福、护佑儿童 | 端午清晨为儿童系于手腕、脚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