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元元”(拼音:yuán yuán;注音:ㄩㄢˊㄩㄢˊ)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多义复合词,其语义跨越社会学、道德、哲学、历史学等多个领域,以下是具体阐释:
1. 社会学层面:普通民众、平民百姓
这是“元元”最常见的语义,古代文献中多用来泛指普通民众。例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中“制海内,子元元,臣诸侯,非兵不可”,此处“元元”指代天下百姓,意为“统治万民”;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“上当天地之心,下为元元所归”,强调光武帝得到百姓的拥护;唐代陈子昂《感遇》诗之十九“圣人不利己,忧济在元元”,则表达了圣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怀;清代《清史稿·圣祖纪二》“从前逋欠,一概豁除。用称朕子惠元元至意”,体现了帝王对百姓的体恤。
2. 道德属性:善良、淳朴的品性
“元元”也蕴含对民众善良本性的褒扬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“以全天下元元之民”,颜师古注“元元,善意也”,直接将“元元”与善良关联;宋代洪迈《容斋五笔·两汉用人人元元字》提到“元元者,民也”,并指出《两汉书》中“元元之民”“元元黎民”等用法,均隐含对百姓淳朴品性的肯定。
3. 哲学范畴:万物本源与探究本源的思维方式
在哲学语境中,“元元”有两层含义:其一,指事物的原始状态或本源。如唐代李咸用《大雪歌》“应是羲和倦晓昏,暂反元元归太素”,以“元元”喻指混沌未分的初始状态(“太素”为道家用语,指天地形成前的纯朴元气);其二,表示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。成语“元元本本”(出自《汉书·艺文志》“元元本本,数始于一”)即强调穷究事物的根源与本质。
4. 历史学领域:唐代对老子的特定称谓
唐代因道教兴盛,追崇老子(李耳)为“玄元皇帝”(唐高宗乾封元年封号),故“元元”成为老子的代称。例如唐代颜真卿《和政公主神道碑铭》“穠矣公主!元元之绪,圣皇之孙”,此处“元元”指老子,强调公主为老子后裔(老子被道教尊为始祖)。
补充:语义演变与关联
“元元”的语义随历史发展不断扩展:先秦时期主要为民众代称(如《战国策》);汉唐之际逐渐衍生出道德评价功能(如《汉书》);唐代因宗教影响增加对老子的指代(如《和政公主神道碑铭》)。“元元”与“黎元”“黔首”等同义,均为古代对百姓的称谓,但“元元”更强调其善良或本源属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