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饮食文化:江南水乡的鲜爽与烟火
常州,别名龙城,是一座拥有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地处长江之南、太湖之滨,河网密布、沃野千里,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“应季食鲜”“精细讲究”的饮食文化。从历史名点到街头小吃,从湖鲜江鲜到家常小菜,常州美食融合了江南的灵秀与民间的智慧,成为“江南美食之都”的生动注脚。
一、历史名点:传承百年的匠心滋味
常州的小吃是饮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许多品类传承百年,至今仍是市民的心头好。
加蟹小笼包:首创于清道光年间,是常州小吃的“天花板”。选用精白面粉、熟板油、蟹粉和猪肉制成馅心,加入肉皮冻提鲜,包制时捏出18道褶皱,蒸熟后皮薄如纸、卤汁丰富,蟹香扑鼻。搭配香醋和姜丝,酸辣解腻,每一口都能吃到蟹黄的醇厚与猪肉的鲜嫩。
常州糕:清咸丰年间由长乐茶社创制,已有140余年历史。以精白面粉、优质芝麻、白糖和精盐为原料,经过发酵、包酥、烘烤等多道工序,皮薄酥重,甜馅味鲜、葱香扑鼻,咸馅则咸香适中。传统桶烘烤工艺保留了猪油的香气,咬一口“咔擦”作响,是常州人早餐桌上的“常客”。
银丝面:有30多年历史,被誉为“常州人的家乡面”。选用高筋面粉,加入鸡蛋清和食碱揉制,经反复轧制而成,面条细如丝、色白似银,柔软滑爽有韧性。汤头用母鸡、火腿、排骨慢煨而成,清香浓郁,搭配虾仁、肉丝等浇头,鲜香味美,连乾隆皇帝南巡时都赞不绝口。
二、特色小吃:街头巷尾的烟火气
常州的街头小吃充满了烟火气,每一口都是童年的记忆。
萝卜干:常州最著名的土特产之一,有1000多年的腌制历史。选用新闸出产的甜嫩实心红萝卜,洗净切条后适度晾晒,加入盐、糖及多种辅料腌制,色泽黄里有红,咸中微甜,香脆不辣。既可以作为佐餐小菜,也可以与白粥、米饭搭配,甚至用来炒饭,是常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。
青果巷虾饼:藏在杨柳巷的“网红小吃”,以新鲜河虾为原料,铺满整整一层,炸至金黄酥脆。虾肉紧实弹牙,没有多余的油腻,咬一口满是虾的鲜香。每天排队的人络绎不绝,是常州人早餐或下午茶的首选。
酒酿元宵:多年前由裴玉高创制,将上白元米磨成米粉,揉成小元宵,煮熟后加入甜酒酿和糖桂花。酒香四溢,元宵软糯,清甜爽口,曾是上海“大世界”的招牌小吃,也是常州人夏天的“解暑神器”。
三、湖鲜江鲜:水乡的鲜爽密码
常州“襟江枕湖”,河鲜、湖鲜、江鲜资源丰富,“应季食鲜”是常州菜的核心理念。
天目湖砂锅鱼头:选用天目湖盛产的大花鲢,鱼头肉质细嫩,无土腥味。用砂锅慢煨3小时以上,加入天目湖水,汤汁乳白,肥而不腻,鱼肉白里透红,似豆花般嫩滑。是常州接待贵宾的“镇桌之宝”,也是游客必尝的经典。
太湖三白:太湖的“三宝”——银鱼、白虾、白鱼,凝聚了太湖水的精华。银鱼无鳞、无刺、无腥味,清炒或做汤都鲜嫩可口;白鱼莹白如银,清蒸后入口即化,鲜香味美;白虾壳薄、肉嫩、味鲜,秘制炝虾活吃,保留了虾的原始风味,鲜嫩异常。
金坛子胥蟹(六月黄):农历六月是“童子蟹”上市的季节,此时的蟹虽未完全成熟,但蟹黄已经饱满,肉质细嫩。孟河镇的银河村以“六月黄”闻名,做法多样,毛豆子炒面拖蟹是最经典的,蟹肉裹着面糊,裹上面粉下油锅炸至金黄,撒上椒盐,鲜到“眉毛都要掉下来”。
四、时令风味:跟着季节吃新鲜
常州饮食讲究“不时不食”,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味。
夏天:清凉爽口的时令菜:夏天是常州人吃“凉”的季节,电风扇凉面是“夏日限定”。用风扇吹凉的碱水面,弹性十足,拌上麻油、秘制酱料(香醋、酱油、白糖、蒜泥),再加上西红柿、黄瓜、银芽等配菜,酸甜咸香交织,一口就能驱散燥热。还有藕塘鱼,高温油炸后加入莲子和荷叶汁炖煮,鱼皮微焦酥脆,鱼肉雪白鲜嫩,带着荷叶的清香,是夏日里的“鲜掉眉毛”的美味。
秋天:鲜掉眉毛的蟹味:秋天是吃蟹的更佳季节,常州人喜欢用“雪花蟹斗”来风雅品蟹。将火腿、蛋清、螃蟹的鲜融合在一起,蟹肉弹牙,蟹黄饱满,外层是雪白的蛋清,像雪花一样,口感丰富,既有蟹的鲜,又有火腿的香。还有河蟹烧南瓜,金黄的南瓜和肥美的河蟹完美融合,南瓜吸收了蟹的鲜,蟹肉带着南瓜的甜,鲜甜可口。
冬天:暖身滋补的家常菜:冬天适合吃暖身菜,寨桥老鹅是常州的传统名菜。选用两年的老鹅,肌肉和脂肪达到更佳比例,慢炖后肉质紧实,嚼劲十足,香味浓郁。还有香糟扣肉,用香糟和五花肉同烹,肥而不腻,酒香四溢,隔水煮后倒扣在碗中,色泽酱红,入口即化,是冬天里的“暖心菜”。
常州饮食文化不仅是味觉的享受,更是江南文化的载体。从历史名点到街头小吃,从湖鲜江鲜到时令风味,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常州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。来常州,不妨循着这些美食的足迹,品味这座江南古城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