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九寒天是中国民间对冬季最寒冷时段的传统称谓,特指从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、共九个“九”(总计八十一天)的寒冷周期。这一时期是一年中气温更低、寒意最浓的阶段,民间素有“热在三伏,冷在三九”的谚语,强调其寒冷程度。
最寒冷时段的确定
数九寒天中,“三九”(第1927天)与“四九”(第2836天)通常是最冷的时段。其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“四九”时节达到更大值,北半球地表储存的热量降至全年最少,气温随之降至更低;二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强冷气团在此期间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,频繁南下的强冷空气加剧了气温的下降。受地域气候差异影响,最冷时段略有不同——北方大部多在“三九”期间气温更低,南方多地则“四九”更冷,而云南、 *** 部分地区最冷时段可能提前至“一九二九”。
数九的计算 ***
传统数九有两种常见方式:一是从冬至逢壬日(干支纪日)算起(称为“交九”),每九天为一“九”,直至“九九”八十一天结束;二是部分寒冷地区为方便计算,直接从冬至当日算起,同样每九天为一“九”。两种方式均遵循“九九消寒”的规律,即数满八十一天后,寒气消散、春深日暖。
相关民俗文化
数九寒天衍生出丰富的民俗活动,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“九九歌”与“九九消寒图”。
九九歌: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描述不同“九”段的气候特征,如黄河中下游流传的“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望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又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,以及江南地区的“头九暖,二九寒,三九冻得百鸟乱,四九腊中心,冻死腊虫精”,生动反映了各地物候变化。
九九消寒图:古人用来记录数九进程的艺术形式,常见的有三种类型——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的“画九”(画一枝素梅,枝头八十一个花瓣,每日染一瓣,瓣尽则春深);清代的“写九”(用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等繁体九字,每字九笔,每日填一笔,同时记录当日天气);还有“九九消寒诗图”(每九天四句,共三十六句,内容涵盖历史典故与岁时风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