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吃年夜饭:又称团圆饭,是除夕夜的重头戏。北方家庭多以饺子为主(形似金元宝,寓意富贵),且鱼菜需刻意剩下(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象征“年年有余”);南方地区则有鸡、烧肉、发菜(与“发财”谐音)、蚝豉(与“好市”谐音)等菜品,注重“吉祥”寓意。全家围坐,共享天伦,是阖家团聚的重要时刻。
2. 贴年红:包括春联、门神、窗花、福字等红色喜庆元素的张贴。春联源于古代桃符(挂桃木板避邪),后演变为对仗工整的对联,寓意“纳吉”;门神多为神荼、郁垒或秦琼、尉迟恭等武将形象,用于“镇宅避邪”;窗花以剪纸为主,题材涵盖福寿、花鸟等,增添节日氛围。
3. 守岁:又称“熬年”,源于魏晋时期的“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”习俗。家人围坐炉旁或灯下,聊天、玩游戏、吃零食,象征“辞旧迎新”——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,也有对新一年的期盼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照虚耗”(遍燃灯烛)的习俗,寓意“驱走邪瘟,来年财富充实”。
4. 祭祖:体现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。家庭会在正厅摆放祖先牌位或遗像,陈列鱼肉、酒菜等供品,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祈求庇佑。部分地区还会前往宗祠或祖墓祭拜,强化家族凝聚力。
5. 燃爆竹:又称“放鞭炮”,源于古代“驱疫疬之鬼”的传说(用爆竹声吓跑恶兽“年”)。除夕夜零点(子时),家家户户开门燃放爆竹,以“噼里啪啦”的响声辞旧迎新,营造喜庆热闹的氛围。如今部分地区因环保要求减少燃放,但仍是传统习俗的重要符号。
6. 其他习俗:部分地区有“踩岁”(将芝麻秆铺在地上踩碎,“碎”谐“岁”,寓意“岁岁平安”)、“发压岁钱”(长辈给晚辈红包,用红纸包裹,寓意“压祟驱邪”,保佑平安)等活动,丰富了除夕夜的文化内涵。
除夕的历史渊源
除夕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最初是“逐除”习俗的一部分——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击鼓的方式驱逐“疫疬之鬼”(称为“大傩”),这是“除夕”节令的早期形态。汉代时,除夕逐渐固定为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(因农历月份有大月30天、小月29天之分,故有时为“大年三十”,有时为“大年二十九”),并融入了更多庆祝元素。
名称由来: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意为“去除”(旧岁至此而除),“夕”指“夜晚”(岁末最后一晚),合起来即为“岁除之夜”。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最早明确提及“除夕”这一名称,书中记载“除夕之夜,大家各相与赠送,称‘馈岁’;长幼聚欢,祝颂完备,称‘分岁’;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,称‘守岁’”,详细描述了当时的习俗。
演变与发展:除夕的习俗随时代变迁不断丰富。唐代时,燃放爆竹(当时称为“爆竿”)成为重要习俗;宋代时,年夜饭(“围炉”)已成为家庭团聚的核心活动;明清时期,贴春联、门神等习俗普及至民间,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符号。近代以来,除夕的法定地位不断巩固: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除夕被纳入春节假期;2007年,除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;2024年,国务院再次调整放假安排,明确春节放假4天(含除夕),进一步强化了其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