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的颜色并非单一,而是多种多样的,其差异主要由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、矿物质组成(如氧化铁、二氧化硅等)及环境条件(如气候、地形)共同决定。
一、常见土壤颜色及成因
1. 黑色土壤:主要见于东北平原的黑土。这类土壤腐殖质含量极高(因湿润寒冷的气候抑制了微生物分解,有机物长期积累),腐殖质本身呈黑色或棕色,因此土壤呈现深黑色,民间有“黑土地油汪汪,不上肥也长粮”的说法。
2. 黄色土壤:典型代表为黄土高原的黄土及长江中下游的黄棕壤。黄土因成土过程中有机物含量较少,矿物质(如二氧化硅、氧化铁的水化物)的颜色主导了土色;而低洼潮湿环境中的土壤,氧化铁会转化为黄色的水化氧化铁,使土壤呈黄色。
3. 红色土壤: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(如红壤)及 *** 南部。其颜色源于土壤中高含量的氧化铁(铁元素在湿热环境下发生氧化反应,形成红色的三氧化二铁),因此土壤多呈红棕色或棕红色。
4. 紫色土壤: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(有“紫色盆地”之称)。这种土壤由紫色砂岩、页岩风化而成,其颜色由土壤中的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决定,通常呈紫色或紫红色,且富含钙、磷、钾等营养元素,肥力较高。
5. 白色土壤:多见于我国西部干旱、半干旱地区(如新疆灰漠土)。土壤中的盐分(如碳酸钙、氯化钠、 *** 钠)或高岭土、氢氧化铝等物质呈粉末状存在,反射光线使土壤呈现白色或灰白色。
二、文化中的土颜色象征
在传统文化(如五行理论)中,土对应的颜色为黄色(或棕色)。五行认为“土主中央、主信”,黄色是大地的颜色,象征着稳重、富饶与包容,因此古代帝王常以黄色为尊(如“黄袍加身”),民间也将黄色视为吉祥、富贵的象征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