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二烤火风俗(又称“烤老鼠火”“烤柏火”“烤百龄火”)的由来,主要与 传说典故、避瘟驱邪诉求、谐音吉祥寓意 三大核心因素相关,是民间对“平安健康、五谷丰登”的朴素期盼的体现。
1. 传说溯源:老鼠娶亲的古老传说
民间普遍流传“正月十二夜是老鼠娶亲的日子”,为了驱赶老鼠、避免其糟蹋粮食,人们选择在这一天点燃柏树枝叶烤火。这种行为既是对老鼠的“威慑”,也通过火的“净化”作用,象征性地清除家中晦气。部分地区还衍生出“口含驴粪蛋听唢呐”的趣闻——大人骗小孩说,当晚在碾盘处能听到老鼠娶亲的唢呐声,虽为玩笑,却增添了节日的神秘氛围。
2. 核心诉求:避瘟驱邪与祈福安康
烤火的根本目的是“败祸”(谐音“避祸”),通过火的焚烧,将家中旧物(如破家具、旧衣物)化为灰烬,寓意“辞旧迎新”,去除一年的晦气和疾病。柏树因四季常青、寿命长久,被民间称为“百龄树”(或“柏龄树”),燃烧柏枝不仅能散发清香,更被视为“长寿”的象征——大人会将烧后的柏枝雕成“柏锁”,系在婴儿脖子上,祈求孩子“长命百岁”。
3. 谐音寓意:从“烤柏火”到“烤百火”的延伸
“柏”与“百”谐音,“烤柏火”逐渐演变为“烤百火”“烤百龄火”。孩子们会走街串巷,到各家门口烤火,寓意“烤百家火,不生百病”——通过汇聚百家之“火”的阳气,抵御疾病侵袭,祈求一年无灾无恙。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邻里感情,更让“健康”成为节日的核心主题。
4. 地域演变:从柏枝到普通柴火的传承
传统烤火多使用柏树枝,但随着柏树减少,部分地区改用普通柴火,但“烤老鼠火”的名称和核心习俗(如围火而坐、烤食物)仍得以保留。部分地区甚至衍生出“烧旧鞋”的环节——将收来的旧鞋(象征“邪”)垒成“老鼠洞”形状烧掉,进一步强化“驱邪”的寓意。
正月十二烤火风俗,是民间通过“火”这一元素,将对自然的敬畏、对健康的渴望、对社区的联结融合而成的传统仪式。尽管时代变迁,其背后的“祈福”“驱邪”内核依然鲜活,成为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