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呼吸系统疾病(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)
常用配方以白芥子、细辛、甘遂、延胡索为核心,辅以麻黄、桂枝等。基础比例多为白芥子:细辛:甘遂:延胡索≈4:1:1:2(如细辛100克、甘遂50克、白芥子30克、麻黄50克、桂枝100克);针对哮喘患者,可加麝香1.5克增强开窍作用。使用时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,贴敷于肺俞、定喘、膻中、天突等穴位(肺虚加太渊,脾虚加足三里,肾虚加太溪),每伏贴1次,每次24小时(儿童0.51小时),3年为一疗程。
2. 消化系统疾病(慢性胃炎、腹泻、脾胃虚寒等)
配方侧重温脾止泻,常用吴茱萸、肉桂、细辛、毕澄茄等。如吴茱萸60克、肉桂30克、细辛10克、毕澄茄20克;或吴茱萸、肉桂、细辛、巴豆(少量)组合。用生姜汁调和后,贴敷于脾俞、神阙、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位(胃虚加胃俞,肠鸣加大肠俞),疗程同呼吸系统疾病。
3. 关节疼痛类疾病(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关节冷痛等)
以温经散寒、活血止痛为原则,常用防风、草乌、川乌、黄芪、白芥子、肉桂等。如防风、草乌、川乌、黄芪、白芥子、肉桂组合;或肉桂60克、羌活30克、独活30克、白芥子30克、川芎50克。用生姜汁调和成膏,贴敷于阿是穴(疼痛部位)、大椎、膝眼、肩髃等穴位,每次贴敷时间根据皮肤耐受度调整(一般不超过2小时),避免起泡。
4. 小儿哮喘/体质虚寒
配方简化且温和,常用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甘遂、细辛、肉桂,比例为4:4:2:2:1。贴敷于双侧肺俞、心俞、膈俞(肺气虚加膏肓、膻中,脾气虚加脾俞、关元,肾气虚加肾俞、定喘),每两次贴敷间隔2天,1个疗程共10次,连续贴3年(每年1个疗程)。
5. 自制简易三伏贴(调理湿寒)
针对日常湿寒调理,可使用桂圆肉1颗、花椒67颗、艾绒适量,混合打烂成泥,每晚睡前贴于肚脐(神阙穴),用敷贴封住,次日清晨取下。此 *** 可调理中老年人口苦口干、腰酸背痛等湿寒症状,但需注意皮肤过敏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