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小寒节气于公历1月5日(星期日)交节,对应的农历是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初六。此时正值“数九”中的“二九”第七天,再过两天(1月7日)将进入“三九”,民间素有“数九寒天,冷在三九”的说法,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正式开启。
小寒传统食物
小寒时节,各地饮食习俗以“温补驱寒”为核心,通过食物的热量与营养帮助人们抵御严寒,同时传递着浓浓的年味与家的温暖:
1. 北方特色:涮羊肉与黄芽菜
涮羊肉:北京、天津等北方地区的小寒“标配”。选用鲜嫩羊肉片,在清汤或麻酱锅底中快速涮熟,蘸取韭花酱、腐乳等调料,入口鲜香四溢。羊肉性温,能温补脾胃、驱散寒气,一家人围坐吃涮羊肉的场景,更是冬日里的烟火气缩影。
黄芽菜:天津旧俗中,冬至后将白菜去茎叶、留菜心,离地二寸封闭窖藏半月,取食时脆嫩清甜。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,黄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“主角”,其质朴的鲜甜能驱散冬日萧瑟,成为老天津人的温暖记忆。
2. 南方经典:菜饭与糯米饭
菜饭:南京的传统小寒美食。用糯米搭配“矮脚黄”青菜(清香带甜)、板鸭/咸肉丁、香肠片一同煮制,糯米补中益气,生姜(部分做法会加入)驱寒,蔬菜与腌制肉类互补,口感丰富,是南京人冬日里的“暖心饭”。
糯米饭:广州人的小寒“早餐担当”。通常用60%糯米+40%香米混合,加入炒香的腊肉、腊肠碎、花生米、葱白,软糯与咸香交织。腊味的油脂渗透到糯米中,既御寒又美味,符合南方人对“冬日滋补”的理解。
3. 东北豪迈:铁锅炖大鹅
东北地区的小寒“硬菜”。选用本地大鹅,加入土豆、粉条、白菜等配菜,在铁锅中慢炖至鹅肉软烂、汤汁浓郁。围坐锅边,吃着热气腾腾的鹅肉,喝着醇厚的汤,是东北人对抗严寒的“浪漫方式”,也成为冬季旅游的特色体验。
4. 全民共享:腊八粥
虽腊八节(农历十二月初八)通常在小寒前后,但多地仍保留小寒喝腊八粥的习惯。用大米、小米、红枣、莲子、花生、桂圆等食材熬制,口感香甜软糯,具有调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驱寒强身的功效,寓意“丰收与吉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