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吃粽子:作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粽子古称“粽籺”,以糯米为主要原料,用箬叶或柊叶包裹,形状多样(如尖角状、四角状)。早期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神灵,后来逐渐演变为节日美食。馅料因地域差异丰富多样:北方多包小枣(北京枣粽),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火腿、蛋黄等(如浙江嘉兴粽子),寓意吉祥安康。
2. 赛龙舟:又称“扒龙船”,是中国南方沿海及港澳台地区的传统盛事。相传起源于古越人祭龙祖的祭祀活动,后因屈原投江,百姓划舟驱散鱼群、投米团保全其躯体而形成。活动前需“请龙”“祭神”(如广东龙舟祭南海神、闽台祭妈祖),过程中有龙船歌助兴(如湖北秭归的完整唱腔),现已成为国际性体育赛事。
3. 挂艾草菖蒲: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“驱邪神器”。艾草具有特殊芳香气味,能驱病防蚊、净化空气,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象征“斩千邪”。人们通常将艾草、菖蒲捆绑成束,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,部分地区还会搭配蒜头(“蒜”谐音“算”,寓意驱邪算计),以保家庭平安。
二、驱邪祈福习俗
1. 佩香囊:香囊又称“香包”“百素”,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。用彩绸、丝线缝制而成,内装雄黄、苍术、艾叶、薄荷等中药材,香气浓郁。传说能避邪驱瘟、保佑儿童健康,也有装饰作用,造型多样(如动物、花卉),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的精湛。
2. 拴五色丝线:以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(象征五方五行,为吉祥色)的丝线系于手腕、脚腕,寓意“避邪除灾”。民间认为,五色线能阻挡蛇蝎毒虫伤害,若在端午后之一场雨时剪下扔进河里,可带走瘟疫与晦气,带来一年好运。
3. 涂雄黄酒:雄黄酒是用雄黄浸泡的白酒或黄酒,民间有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的说法。大人通常少量饮用(或涂抹于耳鼻、额头),以驱邪解毒;小孩则在额头用雄黄酒画“王”字(象征老虎的额纹,寓意“镇邪”),或涂抹于手心、脚心,保护儿童免受蚊虫叮咬。
三、特色饮食习俗
1. 吃咸鸭蛋:咸鸭蛋是端午节的传统佐餐食品,以鸭蛋腌制而成,蛋黄红亮、咸香可口。部分地区有“吃了咸鸭蛋,夏天不生病”的谚语,寓意驱寒祛湿、增强体质。
2. 吃五毒饼: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的特色糕点,饼面上印有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(合称“五毒”)图案。传说食用五毒饼能“以毒攻毒”,驱避五毒侵害,是孩子们喜爱的节日零食。
3. 饮菖蒲酒/雄黄酒:菖蒲酒用菖蒲浸泡,雄黄酒用雄黄浸泡,两者均有驱邪保健的作用。部分地区还有“饮雄黄酒,避邪保平安”的习俗,尤其受到长辈的重视。
四、其他传统习俗
1. 女儿回娘家:又称“归宁”,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。已婚女子携带礼物回娘家探望父母,与家人团聚,寓意亲情联络、家庭和睦。
2. 躲午:古时北方称五月为“恶月”,认为五月初五是“恶日”。父母会将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往外婆家躲避,以避“恶气”,保护儿童健康。
3. 游百病:流行于西南地区(如贵州、云南)的习俗,端午节当天,男女老少结伴出游,漫步郊外,寓意“走掉百病”,强身健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