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立冬为11月7日(农历九月十八,星期五)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立冬标志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,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过渡。此时养生需顺应“冬藏”规律,重点围绕防寒、补养、运动、精神四大核心展开。
一、起居:早睡晚起,固护阳气
立冬后,应遵循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的原则,早睡可养人体阳气,晚起能养阴气,保证充足睡眠(建议22:00前入睡,7:008:00起床),有利于阳气潜藏、 *** 蓄积。需特别注意防寒保暖:
重点部位防护:头部(戴帽子)、颈部(围围巾)、腰部(穿厚衣)、脚部(睡前用40℃左右温水泡脚,促进血液循环)是冬季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,需重点防护;
室内环境调节: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℃,湿度控制在40%60%(可使用加湿器),避免空气过于干燥;每日定时开窗通风(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为宜),保持空气新鲜。
二、饮食:温热补养,滋阴潜阳
立冬是“补冬”的关键时期,民间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谚语,需遵循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的原则,选择温热性食物补充热量,同时兼顾滋阴,避免燥热。
温热性食物推荐:羊肉(性甘大热,补元助阳)、牛肉(富含蛋白质,增强御寒能力)、鸡肉(温中益气)、桂圆(补血安神)、红枣(健脾益胃)、核桃(补肾健脑)、生姜(驱寒暖胃)等;
滋阴食物搭配:为避免进补过于燥热,可搭配银耳(润肺止咳)、百合(清心安神)、黑芝麻(补肝肾)、黑豆(益精明目)、雪梨(润燥生津)等滋阴食物;
药补需谨慎:若有慢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,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补,避免自行服用补品;
进补前引补:肠胃虚弱者,可先食用栗子羊肉汤、山药粥等温和食物,给肠胃一个适应过程;
避免生冷:少吃冷饮、生鱼片、凉拌菜等生冷食物,以免损伤脾胃。
三、运动:适度锻炼,增强体质
冬季虽宜“藏”,但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、增强免疫力,需注意以下几点:
运动时间:选择上午9点半以后至下午4时之前(此时气温回升,阳光充足),避免清晨或深夜运动(气温过低易引发感冒);
运动类型:以轻缓运动为主,如太极拳、慢跑、散步、八段锦等,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重体力劳动),以免大汗淋漓(汗多泄气,违背“冬藏”之道);
运动强度:以“微微出汗”为度,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、更换干燥衣物,避免受凉。
四、精神:静心宁神,收敛情绪
冬季日照时间缩短,易引 *** 绪低落、抑郁,需注意调节情绪:
保持心态平和:避免大喜大悲、情绪激动,可通过听音乐、读书、养花、书法等方式陶冶情操;
多晒太阳: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(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为宜),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,抑制褪黑激素分泌,改善情绪;
社交互动:多与家人、朋友聚会聊天,分享生活乐趣,减少孤独感。
五、习俗:传承文化,增添乐趣
立冬有许多传统习俗,可在生活中传承体验:
吃饺子:北方地区有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说法,饺子外形似耳朵,寓意御寒;
酿黄酒:绍兴地区从立冬开始“冬酿”,利用冬季低温抑制杂菌繁育,酿出的黄酒风味醇厚;
吃甘蔗:福建、潮汕地区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习俗,甘蔗富含糖分和维生素,可滋补口腔;
祭祖:部分地区有立冬祭祖的习俗,以时令佳品祭祀祖灵,祈求来年丰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