迅速将冻伤者转移至温暖的室内(室温建议保持在2025℃),避免继续暴露在低温中,防止冻伤进一步加重。
二、谨慎处理衣物与鞋袜
若衣物、鞋袜与皮肤冻在一起,不可强行拉扯,需用3842℃的温水浸泡冻僵部位,待衣物软化后再轻轻脱去;若衣物未粘连,应尽快更换干燥、宽松的衣物,避免挤压冻伤部位。
三、科学复温(关键步骤)
用3842℃的温水(水温不得超过45℃,避免烫伤)浸泡冻伤部位(如手、脚、耳等),浸泡时间约2030分钟,直至皮肤恢复红润、知觉恢复;浸泡过程中避免揉搓、 *** 或用力按压患处,防止损伤已受损的组织。
四、避免错误复温方式
绝对禁止使用以下 *** :① 直接用火烤(如篝火、电暖器);② 用热水袋、电热毯直接接触冻伤部位;③ 用雪搓或冷水浸泡。这些行为会导致冻伤部位血管突然扩张,加重组织损伤,甚至引起烫伤或坏死。
五、轻度冻伤的后续护理
若冻伤程度较轻(仅皮肤红肿、瘙痒、刺痛,无水疱或破溃),复温后可:① 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患处;② 涂抹冻伤膏(如复方鱼肝油氧化锌软膏)或防冻疮霜剂(如貂油防冻疮膏),轻轻 *** 至吸收;③ 用纱布或创可贴轻轻覆盖,避免摩擦;④ 每日重复涂抹23次,直至症状缓解。
六、重度冻伤的紧急处理
若冻伤部位出现水疱、破溃、皮肤发黑、感觉丧失(如无痛感)等症状,需立即停止自行处理,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创面,避免污染;尽快就医,由专业医生进行清创(如抽吸水疱液、清除坏死组织)、抗感染(如涂抹莫匹罗星软膏、口服抗生素)及后续治疗(如高压氧治疗、手术修复)。
七、特殊人群的重点防护
糖尿病、下肢静脉曲张、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,因皮肤对冷暖感知迟钝,冻伤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。此类人群冻伤后,即使症状较轻,也应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