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风俗为啥要点火把

admin

福州及周边地区的点火把习俗,是传统信仰、生产需求与文化传承的综合体现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核心原因:

1. 驱邪祈福:传统信仰中的“净化”仪式

福州自古受闽越族“信鬼尚祀”文化影响,民间认为“火”具有驱赶邪恶、净化环境的神力。例如,黄岐半岛的“海神灯”习俗中,正月十七日海神返天宫时,乡老会举火把点焚海神灯,寓意“送神归位、驱散邪祟”;永春炸佛活动中,信众手持火把为“赵大天君”佛像开道,认为火把能“烧掉晦气、带来好运”,甚至通过“炸佛”(炸掉神像胡须)的行为,祈求神灵庇佑人丁兴旺、财运亨通。这些仪式均体现了火把在传统信仰中的“净化”与“祈福”功能。

福州风俗为啥要点火把

2. 生产需求:农耕社会的“害虫驱逐”工具

福州地处东南沿海,历史上以农业、渔业为主,虫灾是影响收成的重要因素。火把节(如农历六月二十四)的起源之一,便是通过举火把在田间穿梭,利用火光驱逐蝗虫、螟虫等害虫。民间俗语“秋秋秋,来年庄稼长势好;秋秋秋,来年稻子笑弯腰”,正是这种生产需求的生动体现——火把的光亮能吓跑害虫,保护即将成熟的庄稼,因此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“防灾仪式”。

3. 文化传承:节日与社群的“联结纽带”

福州的点火把习俗多与传统节日结合,如元宵节、春节。例如,冰心在《漫谈过年》中提到,福州南后街的孩子们过年时会提着篾片编成的火把,送走亲友,这一习俗既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氛围,也成为家庭与社群互动的重要方式。黄岐半岛的“海神灯”、永春的“炸佛”等活动,均通过火把串联起村民的共同参与,强化了社群凝聚力与文化认同,成为代代相传的“活态文化”。

4. 地域特色:滨海与宗族的“独特印记”

福州沿海地区(如黄岐半岛)的点火把习俗,还融入了海洋文化元素。例如,“海神灯”习俗源于玉皇三太子被贬凡间、帮助渔家的传说,火把既是送神的重要仪式,也是渔民对“海神庇佑”的感恩表达;而宗族聚居的村落(如漳浦东坂村),火把巡安活动则以“保生大帝”等宗族神灵为核心,通过火把队伍的排列(如“凉伞”“神像”为龙头,火把为龙身),展示宗族的团结与传统秩序。

综上,福州风俗中的点火把习俗,是传统信仰、生产需求、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的综合产物,既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体现了人与自然、人与神灵的和谐共生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