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从乾卦看人体阳气

admin

乾卦是《易经》中纯阳之卦(由三个阳爻组成),“阳”是其核心象意,象征刚健、圆满、尊贵与生命力。这种纯阳特质与人体的“阳气”高度契合——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(如先天禀赋的元气、后天水谷转化的动力),具有推动脏腑功能、温煦机体、防御外邪、维持阴阳平衡的关键作用。正如《周易正义》引《子夏传》所言,阳气的特性是“元(初始)、亨(通达)、利(和谐)、贞(正直)”,而乾卦的纯阳正好对应阳气的这些本质,是人体阳气的“卦象原型”。

二、乾卦对应的人体阳气“载体”部位

根据《易经》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乾卦对应人体的头部、胸部及大肠、肺、骨等部位,这些部位是阳气的主要“聚集地”与“发挥通道”:

如何从乾卦看人体阳气

头部:乾卦为“天”,主宰万物,而头部是人体的“司令部”(含大脑、五官),主思维、意识与感官功能。阳气通过头部“统摄”全身,如百会穴(头顶正中)被称为“诸阳之会”,是阳气汇聚的关键穴位,其功能的强弱直接反映阳气的充盈程度。

胸部:胸部容纳心脏(主血脉、神志)与肺(主气、司呼吸),是阳气“推动气血运行”与“交换内外气体”的核心场所。肺的呼吸功能依赖阳气的推动,心脏的跳动亦需阳气维持,二者共同保证阳气在全身的输布。

大肠、肺、骨:大肠负责传导糟粕(排出体内废物),肺主肃降(将津液输布至全身),骨为身体支架(支撑形体),这些部位的正常运作均需阳气驱动。例如,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阳气的“推动”,若阳气不足,易出现便秘;肺的肃降功能需阳气“维持”,否则会导致咳嗽、气喘。

三、乾卦“天行健”与阳气功能的动态对应

乾卦的核心精神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强调刚健、进取、不息的特质,这与阳气的功能完全一致:

阳气的“推动”作用:如心脏跳动、血液流动、肠胃蠕动等,均需阳气“驱动”,就像天的运转永不停歇。

阳气的“温煦”作用:阳气如“太阳”,温暖机体,维持体温恒定。若阳气不足,会出现畏寒、肢冷等症状,如同“天无阳光则寒”。

阳气的“防御”作用:阳气是“正气”“真气”,能抵御外邪(如风寒、病毒)入侵。正如乾卦的“坚固”特质,阳气充足则外邪难以侵入,反之则易生病。

四、乾卦与阳气异常的关联及调 ***

当乾卦对应的阳气出现问题时,人体往往会出现头部、胸部及大肠、肺等部位的病变:

阳气不足:表现为头部昏沉、乏力(阳气无法推动思维)、胸部憋闷(阳气无法推动气血)、便秘(大肠阳气不足,传导无力)、易感冒(肺阳气不足,防御减弱)等。此时需“补阳”,可通过 *** 百会穴(提升阳气)、风池穴(促进头部血液循环)、关元穴(补下焦阳气)等方式调理。

阳气过亢:表现为头部胀痛、面红目赤(阳气上亢)、咳嗽、咳痰(肺阳气过盛,灼伤津液)等。此时需“抑阳”,可通过食用清凉润肺的食物(如银耳、百合、杏仁,对应乾卦“燥”的特质)、避免辛辣燥热食物等方式调理。

通过乾卦的纯阳属性、对应部位及精神内涵,可从《易经》角度系统解读人体阳气的本质、载体、功能及异常状态,为养生与疾病调理提供传统哲学指导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