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(冬季第2个),也是反映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关键节气,其名称源于“雪未盛”的气候特征——“小者,未盛之辞”(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《群芳谱》)。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,天气逐渐向严寒过渡。
1. 气温持续走低,南北差异显著
小雪时节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立冬节气进一步下降,北方大部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)气温逐步降至0℃以下,其中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可低至10℃左右,张家口等冀北地区平均更低气温甚至可达11.1℃;南方地区虽仍处于深秋向初冬过渡阶段,但早晚温差显著加大(如江南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),体感湿冷(因降水形式多为降雨或雨夹雪,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)。
2. 降水形式转变,雪量“未盛”
随着气温下降,降水相态由雨逐渐转为雪,但雪量通常较小(气象学上“小雪”指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.5毫米),多为零星小雪或短时小雪。北方地区(如东北、华北北部)因气温更低,可能出现持续小雪或间歇性降雪;南方地区(如江南、华南)则以降雨为主,仅在冷空气较强时出现雨夹雪或小雪,且积雪难以长时间留存(如华南地区“冬暖”显著,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)。
3. 寒潮与冷空气活动频繁
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的高峰期,冷空气南下时会带来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(如华北地区阵风可达67级,气温骤降810℃),部分地区伴随入冬之一次降雪。强冷空气影响下,北方地区常出现“小雪封地”现象(土壤冻结深度逐渐增加,至节气末可达1米左右),大小江河也陆续进入封冻期。
4. 物候特征:天地渐闭,万物蛰伏
小雪节气对应“三候”:一候虹藏不见(气温降低,空气中水汽凝结为霜雪,彩虹消失)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(古人认为阳气上升、阴气下降,天地阴阳不交);三候闭塞而成冬(万物失去生机,天地闭塞,转入严寒冬季)。农作物需及时收获储存(如白菜、萝卜),以防冻害;农民也开始为过冬做准备(如积肥、造肥、修剪果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