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七,又称“人日”“人胜节”“人庆节”,源于女娲创世神话(第七日造人),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以“人”为核心的日子,承载着祈福纳吉、求平保安的愿望。以下是具体的宜做与忌做习俗:
一、正月初七宜做的传统事项
1. 戴人胜:用彩纸、丝帛、软金银等材料剪裁或镂刻成人形,制成“人胜”(又称“彩胜”“华胜”),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、窗户。这一习俗始于晋朝,寓意健康平安、福气满满,也是古代女性装饰的重要方式。
2. 吃七宝羹:以七种新鲜蔬菜(如芹菜、蒜、葱、韭菜、芥菜等)煮成杂菜羹。不同地区食材略有差异(广东用芥菜、芥兰、韭菜,客家人加鱼、肉,台湾用菠菜、芹菜、葱蒜),寓意驱邪避凶、五谷丰登、新年顺遂。
3. 吃面条:多数地区吃“拉魂面”(长面),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脚步,收心备耕(结束春节假期,准备新一年劳作);也有部分地区吃“及第粥”(如广东),象征学业进步、事业有成。
4. 登高望远:源于古代“熏天”习俗(焚烧薄饼驱散早春潮气),后演变为祈求步步高升的活动。家人或友人结伴登高,既能亲近自然,又能增进感情。
5. 摊煎饼:在庭院摊制薄饼(部分地区称“熏天饼”),象征“熏走晦气”,寓意和和美美、五谷丰登。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华北一带。
6. 尊重每一个人:正月初七是“人类的生日”,民间强调“人为尊”,忌训斥、争吵或伤害他人。旧时连官府都不在此日处决罪犯,家长也不能教训孩子,以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。
二、正月初七忌做的传统事项
1. 忌吵架、骂人:正月被视为“吉庆之月”,吵架、骂人被认为会“败兴一年”,带来凶祸(如家庭不和、事业受阻)。民间强调“和气生财”,初七更需保持平和。
2. 忌迁居、糊窗槅:旧时认为迁居或糊窗槅会“破坏家运”,导致不吉利(如财运流失、家人健康受损)。这一禁忌源于对“稳定”的追求,希望新年家宅安宁。
3. 忌更换、洗涤衣被:传统说法认为,正月更换或洗涤衣被会“洗去福气”,影响全年运势。初七前后尽量不洗晒厚重的衣物。
4. 忌请医生、看病:旧时民间认为,初七请医生看病会“兆一年病灾”,寓意不吉利。若非紧急情况,多推迟至初八以后就医。
5. 忌出远门:部分地区有“初七不出门”的说法,认为此日“七煞当值”,出远门易遇风险(如天气突变、身体不适)。若需出行,需提前查看黄历或请教长辈。
6. 忌遇殡葬、丧家拜年:旧时认为正月遇殡葬事(如送葬、哭丧)不吉利,主年内灾祸;若家中有丧事,三年服丧期内忌到别家拜年(避免将“晦气”带入他人家中),别人也不宜到丧家拜访(除非必要,站在门外说话即可)。
以上习俗多为传统民间信仰的体现,虽无科学依据,但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(如健康、平安、丰收)。在现代社会,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遵循,重点传承其中的“家庭和睦、尊重他人”的文化内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