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为同一传统节日,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,除“青龙节”外,常见别称还有春龙节、春耕节、农事节、龙抬头等,用以表达对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祈愿。
由来与含义
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: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在仲春自东方地平线“抬头”,先见“角宿”,后见“亢宿”“氐宿”,象征春回大地、阳气生发,故称“龙抬头”。
与农时密切相关:处在雨水—惊蛰—春分之间,春耕将始,民间以龙为司雨之神,形成敬龙祈雨、纳祥转运的节俗内涵。
历史演变:相关节俗大约自唐代兴起,至元明以后发展为活动多样、内涵丰富的春季民俗节日。
常见习俗
剃龙头:大人小孩在二月二理发,寓意鸿运当头、精神一年。
吃“龙食”:以龙为名讨吉,如龙耳(饺子)、龙须(面条)、龙鳞(烙饼/春饼)、龙子(米饭)等。
驱虫避疫:撒灰、熏虫、击梁等,常见谚语有“二月二,照房梁,蝎子蜈蚣无处藏”。
敬龙祈福:祭社神、舞龙、放生、上香祈愿,祈求丰收与安康。
地域差异:北方多理发、吃“龙食”;南方不少地区称“踏青节”,有祭社(土地公)等活动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