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月是中国古代对“月神”的崇拜活动,源于上古“秋暮夕月”习俗。古代有“男不圆月,女不祭灶”的俗谚,主要由妇女、儿童参与。仪式中,设大香案摆放月饼、西瓜(需切成莲花状)、苹果、红枣等祭品,红烛高燃,全家依次拜祭,祈求福佑。如今,祭月逐渐演变为赏月、颂月的欢娱活动,但仍保留着对团圆的美好寄托。
2. 燃灯
中秋燃灯以助月色,是传统节俗之一。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燃灯的习俗,江南则盛行制灯船;广东地区更为热闹,家家户户用竹条扎灯笼(做成果品、鸟兽或“庆贺中秋”字样,糊色纸绘彩),于中秋夜将灯悬于竹竿或露台,俗称“树中秋”或“竖中秋”。富贵之家灯高可达数丈,家人聚于灯下欢饮,满城灯火如琉璃世界。
3. 赏月与追月
赏月源于祭月的世俗化,唐宋时期尤为盛行。中秋夜,人们摆酒设宴,欣赏明月,文人墨客常借此赋诗(如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)。若中秋夜未尽兴,次日夜晚再邀亲友赏月,称为“追月”(粤中地区尤为流行)。
4. 观潮
浙江一带中秋观潮是传统盛事,早在汉代枚乘《七发》中就有记载。中秋前后,潮水汹涌,人们聚集江边观看,感受自然奇观。宋代《武林旧事》《梦粱录》均有详细描述,成为江南地区独特的中秋记忆。
5. 猜谜
中秋月圆夜,公共场所挂灯笼并贴谜语,人们聚集猜谜。因多为年轻男女参与,且常传出爱情佳话,猜谜逐渐成为男女相恋的形式之一,增添了节日的浪漫氛围。
6. 吃月饼
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,象征团圆。最初是祭奉月神的供品,后来演变为家人团聚的象征。种类繁多,有广式、苏式、京式等,馅料丰富(如豆沙、蛋黄、五仁等)。清宫中还有特大的“团圆饼”,由皇家成员分食,象征阖家团圆。
7. 烧塔
烧塔主要流行于南方,以瓦片或砖砌成空心塔(多为宝塔形状),内置木柴、树枝,点燃后火焰熊熊,有时还会泼洒煤油助燃,火光冲天。江西、广东、广西等地均有此俗,传说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,象征着驱邪祈福。
8. 玩花灯
中秋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(另两个为元宵、春节),玩灯以家庭、儿童为主。北宋《武林旧事》记载,中秋夜有“将‘一点红’灯放入江中漂流”的习俗;南方如佛山秋色会有芝麻灯、蛋壳灯、刨花灯等各式彩灯;广东“树中秋”的灯笼更是造型各异,儿童提着灯笼沿街踏歌而行,充满童趣。
9. 舞火龙
香港中秋节的特色习俗,始于铜锣湾大坑地区。火龙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,插满长寿香,全长70多米。中秋夜,火龙在大街小巷蜿蜒起舞,伴随灯光与龙鼓音乐,场面热闹非凡,象征着吉祥如意。
10. 玩兔爷
流行于北方(尤其是北京)的中秋习俗,兔爷为兔首人身,披甲胄、插护背旗,或坐或立,或捣杵或骑兽,造型可爱。最初用于祭月,清代逐渐转变为儿童玩具,寓意“玉兔捣药”驱邪保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