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吃鸭子:民间有“处暑吃鸭子”的传统,因鸭肉味甘、咸、性凉,具有滋阴养胃、利水消肿的作用,适合处暑时节滋阴润燥。不同地区做法各异,如老北京人偏爱“处暑百合鸭”,江苏地区则有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的习俗,将做好的鸭子菜端给邻居分享。
2. 放河灯:又称“荷花灯”,是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的重要习俗。河灯通常在底座放置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入江河湖海任其漂泛,寓意普渡水中落水鬼与孤魂野鬼,同时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与对生活的祝福。
3. 开渔节:我国浙江、福建等沿海地区会在处暑期间举办盛大开渔仪式,欢送渔民出海。此时海域水温仍高,鱼群滞留周边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,开渔后渔民可捕获丰富海鲜,故有“处暑海鲜肥”的说法。
4. 煎药茶:广东、广西等地有处暑煎药茶的习俗,人们到药店配制凉茶配方(如金银花、甘草、野菊花等),在家煎制饮用。此举寓意“入秋吃苦”,具有清热去火、消食祛湿的功效,适合应对处暑时节的“秋燥”。
5. 拜土地爷:处暑正值农作物收成时节,农家会举行仪式感谢土地爷的庇佑。常见方式包括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、在田中央插旗幡、从田里回家不洗脚(恐将丰收洗掉),部分地区还会将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穗子上,传说可避免冰雹袭击。
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
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,生动描绘了节气期间自然界的细微变化:
1. 一候鹰乃祭鸟:鹰为“义禽”,秋气肃杀时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食前会将猎物整齐排列,如同“祭祀”一般。这一现象既体现了鹰的生存习性,也被古人视为“知恩图报”的象征。
2. 二候天地始肃:天地间万物逐渐凋零,树叶飘落、草木枯黄,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之气。此时自然界从繁茂生长转向收敛,为后续冬季的蛰伏做准备。
3. 三候禾乃登:“禾”指黍、稷、稻、粱等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意为成熟。处暑时节,农作物经过夏季的生长与积累,逐渐进入成熟期,田野里可见“谷到处暑黄”“家家场中打稻忙”的丰收景象,是农耕文化中重要的“秋收节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