袈裟的颜色是什么颜色

admin

袈裟的颜色以“坏色”(梵语“kasaya”的意译,指非正色、需经染制破坏纯色的颜色)为根本原则,旨在破除僧人对衣色的贪执,区别于世俗服饰。其主要如法色包括青、泥(皂、黑)、茜(木兰色)三种,部分经典也提及“若青、若黑、若木兰色”为袈裟的标准色。

佛教经典中的颜色演变

早期佛教律典(如《四分律》《五分律》)强调“三种坏色”,禁止使用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等五方正色及绯、红、紫、绿等五方间色。后来,随着佛教部派分化,五部(萨婆多部、昙无德部、迦叶维部、弥沙塞部、摩诃僧祇部)各有特定衣色:如萨婆多部着绛色、昙无德部着皂色、迦叶维部着木兰色、弥沙塞部着青色、摩诃僧祇部着黄色,但均以“坏色”为前提。

袈裟的颜色是什么颜色

汉地佛教袈裟颜色的历史演变

佛教传入中国后,袈裟颜色逐渐本土化:

汉魏时期:流行“赤色衣”(被赤衣),因印度僧衣多为赤色,且符合“坏色”原则;

唐宋时期:朝廷常赐高僧“紫衣”“绯衣”(如“紫衣宰相”之称),成为荣誉象征,但日常仍以青、黑等坏色为主;

明朝时期:朝廷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,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,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,后民间多着黑衣,“缁衣”(黑衣)成为汉地僧人的普遍称呼。

现代袈裟的颜色现状

如今,汉地僧人的袈裟仍以青、黑、木兰色等坏色为主,部分地区保留传统染色工艺(如用植物染料染制青色或黑色);而东南亚(如泰国、缅甸)等南传佛教地区,因气候炎热,袈裟多采用浅黄色或米白色,但仍遵循“坏色”精神,避免纯色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