竖心旁是汉字中典型的部首之一,由“心”演变而来,古时认为“心”是主管思想的器官,因此竖心旁的字多与心理活动、情感状态或行为表现相关。以下是按语义分类整理的常见竖心旁字:
一、核心情感与心理活动类
这类字直接描述人的情绪、感受或心理状态,是最常见的竖心旁字:
正面情感:情(感情)、愉(愉快)、悦(喜悦)、快(快乐)、怡(怡然)、惬(惬意)、愍(怜悯)、怀(怀念)、忱(热忱);
负面情感:怕(害怕)、恨(仇恨)、悔(后悔)、怅(惆怅)、惋(惋惜)、忿(忿忿)、懑(烦闷)、惮(畏惧)、悚(恐惧)、怖(恐怖)、惄(忧思);
中性/复杂情感:惊(惊讶)、慌(慌张)、怯(胆怯)、怪(责怪)、怪(奇怪)、惘(怅然)、恻(恻隐)、怃(失意)、悻(怨恨)。
二、行为与状态类
这类字侧重描述人的行为方式或心理驱动下的状态:
行为动作:忙(忙碌)、忆(回忆)、悟(领悟)、惺(清醒)、悟(醒悟)、惮(忌惮)、惮(畏惧)、惮(懒惰);
状态描述:恒(恒久)、性(性情)、慢(缓慢)、怠(懈怠)、惰(懒惰)、惯(习惯)、惴(惴惴不安)、惘(迷茫)。
三、生僻或较少用类
部分竖心旁字因用法古老或语境局限,现代日常较少出现:
忉(dāo,忧愁)、忇(lè,自大)、忊(dìng/tìng,不得志)、忕(shì/chǎng,奢侈/放纵)、怸(xī/shù,细密/同“淑”)、忉(chóu,稠密)、忉(dāo,刀刃)、忉(dāo,忧愁)等。
竖心旁的字不仅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承载了古人对“心”与“思想”的深刻关联认知。通过分类学习,可更直观地理解汉字“形义统一”的特点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