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天文星宿 古代天文28星宿挂图

admin

古代天文28星宿挂图:传统文化中的星空密码

28星宿挂图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视觉载体,以四象(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)为核心框架,将黄道、赤道附近的28个星区划分为东方青龙七宿、北方玄武七宿、西方白虎七宿、南方朱雀七宿,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,用于标识日、月、五星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的运行轨迹。这种星图不仅是古人观星辨位的工具,更承载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,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、宗教祭祀、文学艺术及风水占卜等领域。

一、28星宿的核心框架:四象与七宿

古代天文星宿 古代天文28星宿挂图

28星宿的划分以“四象”为基础,每象对应一方天空及七宿,星图通常以北斗七星为中心,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四象,模拟日、月视运动的轨迹:

东方青龙七宿:角(木蛟)、亢(金龙)、氐(土貉)、房(日兔)、心(月狐)、尾(火虎)、箕(水豹)。七宿形状如一条腾飞的巨龙,角宿似龙角,氐宿如龙身,尾宿若龙尾,春分时节出现在东方天空。

北方玄武七宿:斗(木獬)、牛(金牛)、女(土蝠)、虚(日鼠)、危(月燕)、室(火猪)、壁(水貐)。七宿组合成龟蛇互缠的形象,斗宿如斗魁,牛宿似牛角,虚宿若龟身,冬月至初春见于北方。

西方白虎七宿:奎(木狼)、娄(金狗)、胃(土雉)、昴(日鸡)、毕(月乌)、觜(火猴)、参(水猿)。七宿排列如猛虎扑食,奎宿似虎尾,娄宿如虎身,昴宿若虎首,秋分时节显于西方。

南方朱雀七宿:井(木犴)、鬼(金羊)、柳(土獐)、星(日马)、张(月鹿)、翼(火蛇)、轸(水蚓)。七宿组成鸟形,井宿如鸟喙,柳宿似鸟颈,星宿若鸟眼,翼宿如羽翼,夏至前后见于南方。

二、古代28星宿挂图的历史演变

1. 早期星图:西汉《西安交通大学星象图》

1987年出土于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,是目前已知最早的28星宿星象图(约公元前73公元5年)。星图以黑白青红四色绘制,分为右东、左西、上南、下北四个天区,按顺时针方向排列28宿。图中不仅标注了星宿名称(如“角宿”“亢宿”),还通过人物、动物形象阐释宿名含义(如箕宿旁的“簸箕”图案象征“簸扬万物”),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。

2. 唐代星图:《敦煌星图甲本》

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,绘制于公元705710年(唐中宗时期)。星图采用“横图+圆图”结合的创新画法(横图展示赤道附近星座,圆图展示北极附近星座),收录1332颗恒星,按28宿划分天区。其更大特点是星数齐全、位置精准,甚至标注了“石氏”“甘氏”“巫咸”三家星官的区别,是中国古代星图的巅峰之作。

3. 辽代星图:宣化辽墓《星象图》

1971年出土于河北宣化辽墓(公元1116年),星图以“北斗七星”为中心,外围环绕28宿,最外层为黄道十二宫(源自巴比伦的十二星座)。图中28宿的星数与传统星表一致(如角宿2星、亢宿4星),且调整了部分星位(如斗宿从“7星”改为“6星”),体现了辽代对中原天文体系的继承与发展。

4. 宋代石刻:《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》

刻于公元941年(吴越国时期),现存于杭州孔庙。星图为墓室顶盖板,刻有180颗星(原217颗星部分脱落),保留了“三垣二十八星宿”的体系(三垣:紫微垣、太微垣、天市垣)。图中北极星位置精准(对应汉唐时期的“纽星”),证明其为实测星图,是古代星象图“写实性”的重要证据。

三、28星宿挂图的文化意义

1.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

古人认为28星宿是“天帝的车辇”(如北斗七星为“帝车”),其运行轨迹对应人间四季更替(如“斗柄东指,天下皆春”)。星图中的“四象”(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)象征四方神灵,守护着天地秩序,体现了“天人感应”的思想。

2. 实用的天文工具

28星宿是古人观测日、月、五星运行的“坐标系”。通过记录星宿的“昏见”(黄昏时升起)、“旦中”(黎明时中天)时刻,古人制定了“二十四节气”(如“春分”对应东方青龙七宿升到中天);通过星宿的位置变化,预测天气(如“箕宿有云,必有大雨”)。

3. 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

28星宿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“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”(用翼宿、轸宿划分地域)、李白《蜀道难》“扪参历井仰胁息”(用参宿、井宿形容蜀道高峻)。星宿还融入民间信仰,如“牛宿”代表越地(吴越国王钱镠的统治区域),“昴宿”象征边防安宁。

古代28星宿挂图不仅是星空的描绘,更是古人对宇宙的认知与思考的结晶。从西汉的写实星图到辽代的四象融合,从唐代的精准刻图到宋代的石刻传承,这些星图见证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,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