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来佛祖”是中国民间对释迦牟尼佛(Siddhārtha Gautama)的尊称,是佛教的核心象征之一。其“来历”需从历史原型与宗教演变两方面梳理,同时厘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加工。
一、历史原型:古印度圣者释迦牟尼
释迦牟尼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,生活在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(与孔子同时代),出身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的刹帝利种姓家庭(国王净饭王之子)。
19岁时,他因目睹“生老病死”的人生无常,毅然放弃王族生活,出家寻求“解脱生死”的真理。经过6年苦行(尝试极端修行方式)与冥想,35岁时在菩提伽耶(今印度比哈尔邦)的菩提树下顿悟,证得“无上正等正觉”(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),创立佛教。此后49年,他在印度恒河流域传教,宣讲“四谛”(苦、集、灭、道)、“八正道”(正见、正思维等)等核心教义,弟子遍布各地,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(逝世)。
二、“如来”的含义:“佛陀”的异名
“如来”并非释迦牟尼的专属称号,而是“佛陀”(Buddha)的异名(佛陀的通用尊称之一)。
“如”指“真如”(Tathāta),即宇宙万物的绝对真理(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的本质);“来”意为“如实而来”(乘真如之道降临世间)。佛经中对“如来”的经典解释是:“乘如实之道而来,而成正觉”——即佛是掌握绝对真理、为普渡众生而来的圣者。
需要明确的是,“如来”与“佛”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(如释迦牟尼佛也可称为“释迦牟尼如来”),并非“如来”高于“佛”。
三、佛教中的定位:娑婆世界的教化者
在佛教宇宙观中,宇宙由无数“三千大千世界”(一个太阳系为单位的世界)组成,每个大千世界都有佛出世教化众生。
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(我们所在的“五浊恶世”,即充满烦恼、苦难的世界)的教化者(又称“本师”),负责引导此界众生走向解脱。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(负责接引众生往生净土),并非释迦牟尼。
四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加工:《西游记》中的“如来佛祖”
《西游记》等明清小说对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了神化与本土化改造,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“法力无边、降妖伏魔”的超级神明:
神通设定:小说中,释迦牟尼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更高统治者(灵山佛祖),拥有“翻掌化五行山”“降伏大鹏金翅雕”“辨别六耳猕猴”等超越凡人的神力,成为“三界的主宰者”(甚至能约束玉皇大帝)。
情节演绎:增加了“孔雀大明王吞佛”“复活哪吒”“镇压孙悟空”等虚构故事,强化其“慈悲与威严并存”的形象(既救苦救难,又法力无边)。
这些加工让“如来佛祖”成为中国民间最熟悉的佛教符号之一,但其本质仍是释迦牟尼佛的文学化身。
“如来佛祖”的来历可概括为:以古印度释迦牟尼佛的历史原型为基础,通过佛教传播中的神化演变,最终在文学作品中固化为“法力无边的西方教主”形象。其核心本质是“觉悟真理、普渡众生的圣者”,而非单纯的“神话神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