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七月被称为“鬼月”,是中国传统民俗与道教、佛教文化交织作用的结果。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“中元节”,地官大帝会赦免亡魂罪孽,允许其重返阳间;佛教则称七月十五为“盂兰盆节”,纪念目犍连救母,倡导供养众僧以超度亡亲。民间则延续“秋尝”传统(农历七月作物成熟,祭祀祖先),逐渐演变为“鬼月”,认为此时阴气渐重,亡魂会返回阳间。
二、“鬼”的民间认知:祖先与孤魂的“返乡”
民间对“鬼”的理解多与“祖先”和“孤魂”相关。传统观念认为,人死后灵魂会回归“阴间”,农历七月是“鬼门开”的时期,祖先的灵魂会返回阳间看望子孙,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则会游荡人间,寻求祭祀或“替身”。这种认知源于对祖先的敬畏(孝道文化)和对未知的恐惧(对死亡的未知)。
三、“鬼月”的习俗:祭祀与“安抚”的传统
为了与“鬼”共处,民间形成了诸多习俗:
祭祀祖先:七月十五前后,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祭品(如刀头肉、水果、冥币),通过烧纸、上香等方式,邀请祖先“回家”享用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。
普度孤魂:通过放河灯(引导孤魂离岸)、烧孤衣(为孤魂提供衣物)、设斋供僧(佛教盂兰盆会)等方式,安抚孤魂野鬼,避免其作祟。
家庭祭拜:从七月初一开始,部分家庭会在厅堂设置香案,供奉祖先牌位,每日上香,直至七月三十“鬼门关”关闭。
四、现代视角:“鬼”的象征与习俗的传承
从现代科学角度看,“鬼”并不存在,是古人对自然现象(如秋季气候变化、疾病流行)和未知世界的想象。但“鬼月”习俗仍有其积极意义:
孝亲与感恩:通过祭祀祖先,传承“慎终追远”的孝道文化,提醒人们铭记先人的付出。
博爱与关怀:普度孤魂的习俗,体现了对弱势群体(如无主亡魂)的关怀,传递“众生平等”的理念。
文化传承:“鬼月”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仪式化的活动,保留了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精髓。
五、注意事项:理性看待与安全优先
尽管“鬼”是民俗象征,但传统禁忌(如小孩、老人夜晚不外出、不拍肩膀、不吹口哨)仍有现实意义:
夜晚外出需注意安全:秋季昼夜温差大,易引发感冒;野外环境复杂,可能存在安全隐患(如野生动物、湿滑路面)。
避免迷信行为:烧纸、放河灯等活动需注意环保(如使用环保纸钱、在指定地点焚烧),避免引发火灾或污染环境。
心理调节:避免过度渲染“鬼”的恐怖,保持理性心态,将习俗视为文化体验而非恐惧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