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节的传说体系融合了佛教因果轮回、道教神灵信仰与民间对祖先的敬畏,主要围绕“鬼门开启”“救赎母厄”“孤魂安抚”三大主题展开,成为节日的精神内核。
1. 佛教:目连救母与盂兰盆会的起源
佛教传说中,佛陀弟子目犍连(神通之一)修成正果后,用天眼通看到母亲因生前贪念深重(或作“破戒作恶”),死后堕入饿鬼道,终日遭受饥饿煎熬——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,无法下咽。目犍莲虽神通广大,却无法直接解救母亲,于是向佛陀求教。佛陀告诉他:七月十五日(结夏安居修行结束之日,僧众功德圆满)设“盂兰盆”(梵语“ullambana”,意为“救倒悬”),用百味五果、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,借助僧团的集体功德,可救母亲脱离苦海。目犍莲依言行事,母亲终得解脱。这一传说奠定了佛教“盂兰盆节”的基础,强调“孝亲”与“因果报应”,后来逐渐融入中元节习俗。
2. 道教:地官赦罪与中元节的设定
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“中元节”,源于“三元说”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分别对应上元、中元、下元)。传说地官(主管赦罪)于中元日降临人间,检阅众生善恶,决定其来世福祸。地狱大门会短暂开启,所有无主孤魂野鬼得以离开阴间,到阳间游荡,寻找食物或接受祭祀。为了让这些孤魂不致作乱,人们需举行普渡仪式:焚烧纸钱、摆放祭品(如冥衣、食物)、诵经超度,让孤魂得到安抚,同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的罪孽。道教的中元节因此带有“赦罪”“普度”的宗教色彩,与佛教的“盂兰盆会”逐渐融合。
3. 民间:鬼门开与孤魂野鬼的传说
民间普遍相信,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,无主孤魂野鬼会涌入阳间,享受人们的供祭;七月十五达到高峰,月末(七月二十九或三十)鬼门关闭,孤魂需返回阴间。七月被称为“鬼月”。民间习俗中,人们会在中元节祭祀祖先(烧纸钱、摆供品),既表达对先人的怀念,也希望祖先在阴间得到安息,不会成为孤魂;通过“施孤”(如放河灯、设孤棚)安抚无主孤魂,避免它们作祟人间(如捣乱、疾病)。这种传说反映了民间对“阴阳和谐”的追求,以及对生命的敬畏。
4. 其他传说:马獒节与五谷节的起源
部分地区还有与“鬼节”相关的传说:
马獒节:东汉末年,某村庄出现一只似狼非狼、似狗非狗的怪物“马獒”,夜间伤害人畜,村民惶恐不安。一位老道用酒食将马獒灌醉,最终除掉怪物,保护了村庄。传说这天正是七月十五,人们为纪念老道,便在当日捏面鸟、面兽祭祀,逐渐形成“马獒节”。
五谷节:古代人们不事耕种,天上掉下的米面随意浪费(如用来擦 *** )。太上老君化身乞丐下凡试探,却被农妇辱骂“剩下的面食要顶门用”。太上老君大怒,收回米面,命神童撒下庄禾种子,教人们耕种。此后,庄稼虽丰收,但人们又开始糟蹋食物,太上老君再次下凡,捋去大部分穗子(仅留顶部少量),只剩芦草叶上有牙印(传说太上老君咬的)。为提醒人们珍惜粮食,人们在七月十五 *** 五色纸幡,挂在地里祭祀,祈求五谷丰登,逐渐演变为“五谷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