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九是农历腊月的倒数第二天(若腊月为小月则为最后一日),民间称为“小除夕”,是除夕前的关键准备日,核心围绕“除旧布新、祭祖祈福”展开,各项活动均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对新年的期盼。
1. 上坟请祖上大供:慎终追远的庄重仪式
作为“小除夕”的标志性活动,上坟请祖是春节祭祖的重要环节。民谣“腊月二十九,上坟请祖上大供”生动概括了这一习俗的重要性。多数地区选择清晨举行仪式:先在家中挂好家谱,备妥祖案、香炉、供品(如水果、糕点、酒肉)及鞭炮;随后由族中长者或家长带领子孙,手持长钱(冥币纸钱)前往祖坟,烧纸时念叨“爷爷奶奶,回家过年了”,烧毕鸣放鞭炮,面向大门叩头请祖先“回家”;进门后在门口横放桃木棍(或撒草木灰)以“拦门”,防止凶神恶鬼进入。部分地区(如山东即墨)还会在大街设“孤魂棚”,供奉“孤魂之位”,祭祀无主孤魂,体现对逝者的朴素关怀。
2. 蒸馒头:蒸蒸日上的吉祥寓意
民谣“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”明确了这一工序的顺序。经过前一天的发面,二十九需将面团制成各种造型——寿桃(象征长寿)、小动物(如兔子、鲤鱼,寓意吉祥)、福馍(刻“福”字)等,部分地区(如天津)还会到乔香阁请中国结,取“乔香纳福”之意。蒸馒头不仅是为了年夜饭和待客,更象征“蒸蒸日上”的生活愿景,过去馒头要作为“脸面”供亲友评议,因此格外注重造型与口感。
3. 去打酒:旧俗中的年味记忆
“二十九,去打酒”是旧时代的典型习俗。因当时瓶装酒尚未普及,人们多用自家瓶子或塑料袋到酒坊,从大容器中打散酒。酒在年夜饭中不可或缺,象征“长长久久”(“酒”与“久”谐音),既是辞岁的必备饮品,也是待客的心意。如今虽多买瓶装酒,但“打酒”的传统仍被保留,成为怀旧的话题。
4. 贴倒酉:谐音祈福的吉祥物
“倒酉”是年禧期间的传统装饰,又称“小挂钱儿”。其上端为涂金粉的红色菱形方块(印“福”字),下端剪成燕尾形,内砸九个小圆钱,部分还会加贴红纸金粉的“有”字。“倒酉”谐音“到有”,寓意“福到”“财到”“有到”;也有说法认为“酉”属金,象征“金到”,贴于器物(如商家的幌子、钱柜,居民的箱柜、车辆)上,祈求新年富余、吉祥。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宋代,王安石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便描绘了类似的换符场景。
5. 备家宴:团圆的前奏
腊月二十九需筹备年夜饭及待客的酒席,包括杀鸡、炖肉、做年糕等。旧时家宴不仅是家人的团圆,还要接待前来“别岁”(辞岁)的晚辈,因此需准备充足的食物。如今家宴的形式更丰富,但“备家宴”的传统仍延续,象征“团圆美满”的新年愿景。
6. 挂灯笼:红红火火的年味符号
“大红灯笼高高挂”是腊月二十九的经典场景。灯笼象征“团圆美满”“事业兴旺”,挂灯笼的习俗源于古代“照明驱邪”,如今已成为年味的视觉标志。部分地区还会在灯笼上贴“福”字或春联,进一步增强喜庆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