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

admin

清华大学的校训是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,这一校训是清华精神的核心标识,自确立以来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发展历程,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。

校训的起源与确立

1914年11月,近代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梁启超受邀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《君子》主题演讲。他以《周易》中的经典象辞为切入点,将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(乾卦)与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(坤卦)相结合,激励学子效法天地的刚健与包容:既要如天体运行般刚健不息、百折不挠,勇于拼搏、不断进取;又要如大地般厚实和顺、胸怀宽广,以博大襟怀包容万物、承担责任。这一演讲深深触动了清华学子,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随后被提炼为清华大学的校训,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精神宣言。

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

校训的内涵解析

“自强不息”与“厚德载物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浓缩,二者相辅相成、互为支撑:

自强不息:强调个人的奋斗精神与坚韧品格。它要求清华学子树立远大志向,以“天行健”的刚健态度面对困难与挑战,不因循守旧、安于现状,始终保持进取之心,在学业、事业与生活中追求卓越。

厚德载物: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包容胸怀。它倡导学子以“地势坤”的宽厚态度待人接物,责己严、责人轻,尊重差异、海纳百川,以博大的胸襟吸纳新思想、新文化,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。

校训的意义与传承

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不仅是清华的文化符号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、民族命运紧密相连。百年来,清华人秉持这一校训,在革命、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无私奉献:从“两弹一星”功臣到国家更高科学技术奖得主,从学术大师到行业领军人才,清华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校训的精神内涵,为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如今,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已被铸入清华校徽,高悬于清华大礼堂上方,成为清华园里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。它不仅是清华人的精神财富,也在全社会广泛传播,成为中华民族自强精神与包容品格的象征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