煕和熙并非完全相同的字,二者在字形、字义及使用规范上存在差异,属于异体字关系(即“煕”为“熙”的异体写法)。
1. 字形差异
“煕”为上下结构,部首为“灬”(四点底),总笔画13画;“熙”同样为上下结构、部首“灬”,但总笔画14画(比“煕”多一横)。二者字形上的细微差别是其区分的关键标志。
2. 字义关联与差异
共同义项:当读xī时,“煕”与“熙”互通,核心义项包括:
① 本义“晒太阳”(如《说文》“熙,燥也”,引申为晒干);
② 引申为“光明、明亮”(如“熙阳”“熙光”);
③ 引申为“兴盛、和乐”(如“熙攘”“熙和”“熙熙攘攘”);
④ 通“嬉”,表示“嬉戏”(如《庄子·马蹄》“含哺而熙,鼓腹而游”)。
特殊义项:“煕”读yí时,仅用于古人名(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“少皥氏有四叔:曰重曰该曰修曰熙”),而“熙”无此读音及用法。
3. 使用规范
根据《康熙字典》《说文解字》等权威字书,“熙”为正体字,“煕”为其异体写法。现代汉语中,“熙”是通用规范汉字(收录于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),广泛用于书面语及日常表达(如“康熙”“熙熙攘攘”);“煕”多出现于古籍、人名或书法作品中,使用频率较低。
综上,煕与熙是读音相同、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异体字,“熙”为正体,“煕”为其变体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