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多地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,称为“啃秋”,寓意“咬住秋天”、防止秋燥。南京人通常在立秋前一天啃秋,《首都志》记载“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谓之啃秋”;苏州立秋前一月已有西瓜上市,民间称为“立秋西瓜”,还有“从瓜州吃到青州”的俏皮说法,强调尽情享用。过去人们认为立秋吃西瓜可避免秋后生痱子或痢疾,虽现在秋季西瓜多为反季节,但仍保留这一传统。
2. 食秋桃
部分江苏地区(如常州等地)立秋有食秋桃的习俗,大人孩子每人一个桃子,吃完后将桃核留至除夕夜丢入火炉烧成灰烬,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这一习俗带有祈福健康的美好期许。
3. 贴秋膘
立秋后天气转凉,民间有“贴秋膘”的说法,即通过吃美食补养身体,弥补夏季食欲不振、身体消瘦的“苦夏”损耗。江苏的传统“贴秋膘”菜肴以肉类为主,如苏州的万三蹄(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,用猪肘经炸、炖、蒸而成,皮Q肉嫩)、镇江的肴肉(硝腌后煮制,肉红皮白、晶莹剔透,佐以姜丝香醋)、徐州的东坡回赠肉(五花肉经焯、炸、焖制,肥而不腻,原汁醇厚)等,均为逢年过节或立秋时节的硬菜。
4. 其他特色习俗
无锡:有“立鳅”说法,认为立秋这天若稻田泥鳅能直立,预示秋季有大风大雨,虽为趣味习俗,但也体现了对自然的观察。
盐城北部:立秋夜有“摸秋”习俗,村民留成熟瓜果在地里供人采摘,视为“偷秋不为偷”,源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村民的故事,传递邻里互助的情谊。
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味蕾,更承载了江苏人对秋天的期盼与对健康的追求,成为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