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水故事:十八滩传说

admin

相傳在唐末,堪輿大師楊筠松(號楊救貧)受盧光稠之託,為虔州(今贛州)改風水、興王氣。他於儲潭一帶施法,取十八塊巨石化為十八頭豬崽,以趕山鞭沿江驅趕,欲堵小赣江水面以聚氣。行至一片鬆軟沙灘時,楊救貧倦極而眠;觀音菩薩化作浣衣老婦,故意點破“豬崽實為石頭”。楊救貧驚醒追之不及,石復為石,滾落江中,遂成贛江十八灘,江流自此險絕,成為舟楫聞名色變的險段。

地理範圍與灘名

歷史上“十八灘”泛指贛縣與萬安之間、章江與貢江合流後的贛江上游險段,自贛州城八境台順流而下約90公里至萬安縣界,礁石林立、險象環生。古籍《章貢圖經》載:“由萬安而上,為灘十有八。”灘名歷代記載略有差異,通行說法包括:桃園灘、白澗灘、鱉灘、橫弦灘、天柱灘、南風灘、狗腳灘、往前灘、灘、良口灘、崑崙灘、武索灘、小蓼灘、大蓼灘、棉津灘、漂神灘、茶壺灘、惶恐灘;其中前九灘多在贛縣,後九灘在萬安,而最後一灘惶恐灘距萬安縣城約5公里,亦為名句“惶恐灘頭說惶恐”所指之地。

風水故事:十八滩传说

歷史脈絡與變遷

“十八灘”之名,源於贛江上游航道長期受礁石與急流威脅的地理事實。文獻如《水經注》稱“赣川石阻,水急行難”,而《唐語林》亦列“南康贛石”為天下絕險之一。自唐貞元四年(788)起至北宋嘉祐六年(1061),官府兩次大規模疏鑿整治,灘險由“二十四灘”減為“十八灘”,險情稍紓而未絕。新中國成立後持續整治;至1993年,萬安水電站下閘蓄水,江段水位抬升,險灘多被淹沒,十八灘遂漸成歷史記憶與文化意象。

文化影響與延伸

十八灘既塑造了贛南的水運格局,也催生了獨特的行船文化:如“灘師”引航、拉纖號子與“灘歌”等行當與歌謠,凝結了世代船工的經驗與膽識。歷代文人亦多所詠嘆,除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外,蘇軾、楊萬里、辛棄疾等皆有相關篇章,使“十八灘”由自然險阻昇華為詩意與氣節的象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