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年之时可造丰功伟绩

admin

晚年并非生命的暮年,而是另一段辉煌的起点——许多人用行动证明,年龄从不是创造丰功伟绩的界限,反而因岁月的沉淀,更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。

一、科研领域:终身探索的“不老松”

93岁的李桓英,一生致力于麻风病防治。她婉拒世界卫生组织的续聘,毅然回国,将毕生精力投入这一“不治之症”的研究。从1980年开始,她走遍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,与麻风病人同吃同住,用“ *** 防护服”的行动消除社会对病人的歧视;她引入短程联合化疗方案,将患者服药时间从6年缩短至2年,使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降至不足万,复发率远低于国际标准。2016年,她获得首届“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”,此时已95岁高龄的她仍说:“我要努力工作到100岁,为消灭麻风病继续奋斗。”

晚年之时可造丰功伟绩

83岁的胡均川,退休前是海军潜艇学院教授,是我军水下作战关键技术领域的开拓者。他开创4大学科领域近10个研究方向,完成50多项科研课题,30余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。退休后,他并未停止探索,2022年敏锐捕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,开始自学相关知识,收集整理数百篇文献,撰写研究笔记近十万字,并为学院师生作人工智能专题报告,用行动诠释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科研精神。

二、基层服务:用经验温暖群众的“贴心人”

吉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尹郁荪,退休15年仍奔走在养殖一线。他将50年畜牧兽医经验转化为实用技术,摸索出“南方优质肉牛规模化养殖技术”,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,带动200余家养殖企业、农户解决技术难题;他建立“草地牧业示范基地”,吸引省内外养牛者参观学习,推动全市畜牧业向生态型、科技型转型。村民们常说:“有问题,找老尹,准能解决!”

四川省兴文县退休干部陈国辅,96岁高龄仍坚持“为人民服务”。他曾与雷锋朝夕相处近两年,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党史研究与关心下一代。他走访全国7个省、120多个乡镇,收集72位先烈的珍贵史料,推动建成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;他帮扶孤残儿童、资助贫困学生,用微薄工资为孩子们买书、交学费,甚至将孤残儿童接回家中照顾,像对待自己的儿孙一样给予温暖。他说:“雷锋精神就是我的人生动力,只要还能动,我就要做下去!”

三、文化传承:让传统活在当下的“守护者”

常书鸿,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,将自己半生献给敦煌壁画的保护与研究。晚年虽年事已高,他仍坚持临摹洞窟壁画,用颤抖的笔触记录千年飞天的神韵;他推动敦煌研究院的建立,培养了一批批壁画修复人才,让敦煌文化从“深闺”走向世界。他的“敦煌守护”精神,成为文化传承的永恒符号。

千利休,日本茶道大师,晚年提出“和敬清寂”的茶道四谛,将毕生对美的理解凝练成四个字。他的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,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文化审美,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