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斋节(撒拉语称“柔孜阿斯勒”“肉孜阿依提”)是撒拉族最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之一,与古尔邦节、圣纪节并称为撒拉族三大节日,标志着斋月(教历九月)的圆满结束,承载着对的敬畏、对亲情的珍视及对社区的关怀。
一、节日前:筹备与清洁
节日前夕,撒拉族家庭会进行彻底的清扫,将庭院、门前道路打扫干净并洒水,营造清新、整洁的节日环境。女人们会忙碌于厨房,准备节日特色美食——烙薄饼(撒拉语叫“候更额麦合”),这种饼圆而薄、色泽金黄,通常烙制数十甚至上百张,不仅供自家食用,更要作为礼物送给邻居、亲戚,传递团圆与吉庆的寓意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,成为撒拉族女性贤惠与能干的象征。
二、开斋节当日:宗教仪式与社区互动
1. 清晨仪式:晨礼与问候
节日清晨,男性成员早早前往寺参加晨礼(教每日五次礼拜中的之一次),做完礼拜后,便三五成群地在村里走街串巷,逢人便互道“色俩目”( *** 语“和平、安宁”之意),向老人、孤儿、病残等弱势群体重点问候,并送上少量钱财作为祝福,传递社区的温暖与关怀。女性则留在家中,接受来自男性成员及孩子们的问候,享受节日的尊重与回报。
2. 孩子们的欢乐:说“色俩目”与收礼物
孩子们是节日中最活跃的群体,他们成群结队地奔走于各家各户,用稚嫩的声音说“色俩目”,传递童真的祝福。大人们则会为孩子们准备丰厚的礼物,过去多为糖果、水果、核桃、红枣等稀缺食品,如今则增加了各种小吃、零食,甚至零花钱(用于购买学习用品)。孩子们提着装满礼物的塑料袋穿梭于村庄,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。
三、节日核心:施散“费特勒”与会礼
1. 施散“费特勒”(开斋捐)
开斋节前,每家每户的封斋成员(成年男女)需拿出相当于一人一天生活费的钱财或物资,施散给穷人,称为“费特勒”。这一习俗象征着斋月的完美结束,体现了撒拉族“扶弱济困”的传统美德,让贫困家庭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欢乐。
2. 集体会礼:宗教与团结的凝聚
施散“费特勒”后,全体村民会聚集在海依寺(所属村的寺)前的宽阔地带举行集体会礼。队伍前方由一人举着彩旗带领,众人排成整齐的队伍,一路齐诵经文前往会场。会礼开始前,德高望重的阿訇会进行“瓦尔兹”(教义讲解),强调团结、感恩与行善的重要性;随后,全体人员共同完成两番礼拜,祈求的恩赐与宽恕。会礼现场,彩旗飘扬,经声琅琅,彰显出撒拉族社区的团结与凝聚力。
四、节日后续:互访与庆祝
会礼结束后,人们开始走亲访友,互致“色俩目”问候,分享节日的喜悦。各家会将提前准备好的油香、馓子、手抓羊肉、糖包、油炸蛋糕等传统美食拿出来,招待来访的亲朋好友,共同享受节日的欢乐。节日期间,邻里之间还会互相赠送烙饼、水果等礼物,延续着节日的温馨氛围。
撒拉族的开斋节风俗,不仅是对教教义的践行,更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承。它通过清洁、仪式、互访等环节,将信仰、亲情、友情与社区关怀紧密结合起来,成为撒拉族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