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宅派是中国风水学中最古老、流传最广的流派之一,属于风水学“向”的理气派分支,以后天八卦(洛书)和河洛数理为核心理论基础,聚焦“宅”与“人”的关系,通过住宅坐向、命卦及方位吉凶判断,指导居家布局以实现趋吉避凶。
一、核心理论框架
八宅派的核心逻辑围绕“宅命相配”与“方位吉凶”展开,主要包括三大板块:
1. 宅的分类:东四宅与西四宅
以住宅坐向(大门所向方位)为基准,将家宅分为八类(对应后天八卦方位):坎宅(坐北朝南)、离宅(坐南朝北)、震宅(坐东朝西)、巽宅(坐东南朝西北)、乾宅(坐西北朝东南)、坤宅(坐西南朝东北)、艮宅(坐东北朝西南)、兑宅(坐西朝东)。
根据五行生克(水生木、木生火为东四宅;土生金为西四宅),进一步将八宅合并为两组:
东四宅:坎、离、震、巽(五行属木、火,主“生长”之气);
西四宅:乾、坤、艮、兑(五行属金、土,主“收敛”之气)。
2. 人的分类:东四命与西四命
以人出生年的干支(通过后天八卦数转换)确定“命卦”,将人分为东四命(震、巽、离、坎)与西四命(乾、坤、艮、兑)。
计算 *** (以2000年为界):
2000年前:男性用“(100出生年末两位)÷9”,女性用“(出生年末两位+5)÷9”,余数对应后天八卦数(坎1、坤2、震3、巽4、乾6、兑7、艮8、离9);
2000年后:男性用“(99出生年末两位)÷9”,女性用“(出生年末两位+6)÷9”,余数规则同上。
命卦属震、巽、离、坎者为东四命,属乾、坤、艮、兑者为西四命。
3. 方位吉凶:大游年歌诀与九星对应
以住宅坐山为“伏位”(气场起点),通过大游年歌诀(如“乾六天五祸绝延生”“坎五天生延绝祸六”等)顺时针排列八个方位的吉凶,对应九星(贪狼、巨门、禄存、文曲、廉贞、武曲、破军、左辅、右弼):
四吉星:生气(贪狼,主生长、贵气)、延年(武曲,主和谐、长寿)、天医(巨门,主健康、财富)、伏位(辅弼,主平稳、福气);
四凶星:绝命(破军,主灾祸、疾病)、五鬼(廉贞,主火灾、是非)、祸害(禄存,主口舌、衰败)、六煞(文曲,主桃花、纠纷)。
二、核心应用:宅命相配与布局原则
八宅派的实践核心是“宅命相合”,即“东四命住东四宅,西四命住西四宅”,认为宅与命的五行属性匹配能更大化激发吉气。具体应用包括:
宅的选择:东四命者优先选择坎、离、震、巽宅(如坐北朝南的坎宅);西四命者优先选择乾、坤、艮、兑宅(如坐西北朝东南的乾宅)。
方位布局:
吉方(生气、延年、天医、伏位):宜设置主房、客厅、书房、神位(如坎宅的东南方为生气位,可设主卧);
凶方(绝命、五鬼、祸害、六煞):宜设置卫生间、储藏室、厨房(如坎宅的西南方为绝命位,可设卫生间)。
门灶配合:传统“阳宅三要”(门、主、灶)中,门为“气口”,需设在吉方(如东四宅的坎宅,门可选东南方生气位);灶为“饮食之源”,需坐凶向吉(如坐凶方、灶头向吉方)。
三、历史与发展
八宅派起源于秦汉时期,汉代《黄帝宅经》是其早期经典著作,强调“宅以形势为身体,以泉水为血脉,以土地为皮肉,以草木为毛发”,注重宅与环境的融合。唐代时,风水大师杨公(杨筠松)曾否定八宅派的核心理论,认为其过于机械;宋代后,八宅派重新流行,并与九星飞泊(通过九星运行轨迹判断吉凶)结合,形成更完善的体系。近代以来,八宅派常与“阳宅三要”(门、主、灶)配合使用,成为民间风水实践的主流流派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