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琪玛,别名“萨其马”“沙其马”,是满族传统特色甜味糕点,其名称源于满语“sacima”的音译(满语中“萨是非”意为“切”,“马拉本壁”意为“码”,合指 *** 中“切块、码放”的核心工序)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的满族传统食品,最初是满族民众日常食用及祭祀的重要食物。
早期形态:“狗糖蘸”与“搓条饽饽”
沙琪玛的前身有两种典型形式:一是“狗糖蘸”,以东北产野生浆果“狗”(形似狗,推测为野生枸杞)为果料,将白面用芝麻油炸后,拌上糖稀,再撒洗过的芝麻制成,是萨其玛最原始的形态;二是“搓条饽饽”, *** 时先将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捶打成面团,再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,油炸后切成块,撒上较厚的熟黄豆面,口感酥脆,是满族早期的传统面食。
名称演变:“糖缠”与“萨其马”的定型
随着 *** 工艺的改良,后来的“糖缠”(用白糖代替熟豆面,将白面油炸后拌糖稀、放芝麻)逐渐成为主流,更接近现代沙琪玛的模样。《御制增订清文鉴》(清乾隆三十六年)中明确将“糖缠”标注为满语“sacima”,并解释为“切糕”;《五体清文鉴补编》《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》中进一步记载了“狗糖缠”“葡萄糖缠”“白糖缠”等品种,说明当时“糖缠”已成为满族常见的糕点类型。满语中“萨其”(切)与“马”(码)的组合,最终定型为“萨其马”这一名称。
传播与流行:从关外到全国的历程
1644年清朝入关改元顺治后,满族人将沙琪玛从东北带入北京,开启了其在汉族地区的流行之路。沙琪玛凭借松软香甜、入口即化的口感,迅速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(与藤萝饼、玫瑰饼、绿豆糕并列),深受旗民、僧道及市民喜爱。据《光绪顺天府志》记载,“赛利马(沙琪玛)为喇嘛点心,今市肆为之,用面杂以果品,和糖及猪油蒸成,味极美”;道光二十八年的《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》也提到,“萨其马乃旗民僧道所必用,喜筵桌张,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”,说明其已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重要食品。沙琪玛因耐饥的特点,被常年行走在京西古道的马帮、驼队当作绝佳的行走美食,无意间沿着京西古道传遍全国。
现代演变:从传统到多元的地方特色
如今,沙琪玛的 *** 工艺不断改良,原料也更加丰富(如用葡萄干、山楂糕、青梅、瓜子仁等替代传统狗),成为全国流行的休闲小吃。不同地区还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沙琪玛:如云南大理的乳扇沙琪玛(以乳扇为原料,奶香味浓郁)、四川大凉山的杂粮沙琪玛(用当地小麦粉 *** ,口感粗糙但健康)、香港的港式黑糖沙琪玛(以黑糖为原料,甜度更高)等,展现了沙琪玛在传承中的创新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