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关于中国传统历法中“七十二候”体系的专著,以“二十四节气”为核心框架,系统整合并阐释了“七十二候”的规律,是中国古代候历文化的重要典籍。
1. 基本概况
该书成书于元代,全书分为序言、主体(二十四节气篇章)、附录三部分,主体部分以二十四节气为纲,每个节气下设“三候”(共七十二候),全文约5800余字。吴澄是元 *** 学家、经学家,师承朱熹再传弟子饶鲁,受“和会朱陆”思想影响,其著作注重融合各家之长并结合实践。
2. “七十二候”的核心逻辑
“七十二候”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自然的气候与物候规律,以“五日为一候,三候为一气,六气为一时,四时为一岁”为体系,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(共七十二候)。其中:
植物候应:如植物的萌芽、开花、结果(如“桃始华”“桑始生”);
动物候应:如动物的苏醒、迁徙、鸣叫(如“蛰虫始振”“鸿雁北”“仓庚鸣”);
非生物候应:如气温、降水、天象变化(如“东风解冻”“雷乃发声”“虹始见”)。
3. 内容编排特点
吴澄在书中对各候的“候应”进行了训释与整合:
以“二十四节气”为经,每个节气对应三候,依次命名为“初候”“二候”“三候”(如立春的三候为“东风解冻、蛰虫始振、鱼陟负冰”);
博采《吕氏春秋》《礼记·月令》《说文》《埤雅》等诸家说法,并结合农牧民的生产经验,纠正了前人(如陈澔、孔颖达、郑玄)的部分错误,使“七十二候”的表述更贴近实际、条理更清晰。
4. 历史地位与价值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是中国古代候历的通行版本,成为后世黄历(传统日历)编制的重要依据。其价值在于:
指导农业生产:通过物候变化提示农时(如“獭祭鱼”提示春季捕鱼时机、“耕种”提示春耕开始),对古代农业生产的时序安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;
传承文化:保留了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观察智慧,是研究中国古代气候、民俗、语言(如“候应”的命名)的重要资料;
简化体系:相较于《礼记·月令》,吴澄的著作更精简实用,推动了“七十二候”知识的普及,至今仍是人们了解传统历法与物候的重要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