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三上坟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,死者埋葬后第三天进行的招魂祭奠仪式,核心是通过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,祈愿其灵魂安宁。“复”源于古代“招魂”传统(《仪礼·士丧礼》记载,招魂者登屋顶挥动死者衣物、呼喊其名,冀其魂归躯体),“三”指“三次招魂”或“三天后举行”,后逐渐演变为“复三”这一固定称谓。如今,复三上坟更强调“圆坟”(整理墓堆使其规整)与“安魂”(通过祭祀让逝者灵魂得以安息)的结合,是全国多数地区丧葬流程中的重要环节。
复三上坟的注意事项
1. 时间要求:遵循传统时辰
复三仪式多在下葬后第三天举行,部分地区因地域习俗略有调整(如山西岢岚县在第二天)。仪式时间一般选在中午之前(如山西平定县),或天未亮时(如山西太谷县),避免黄昏或夜晚(部分地区认为此时阴气重,不利于招魂)。
2. 参与人员:群体性参与
复三上坟需全体服丧人员到场,包括儿子、儿媳、女儿、女婿、孙子、外孙及族内近亲。不同性别有明确分工:孝子负责安墓门石、摆砖(如山西平定县孝子需在日出前完成);女儿、外甥负责做饭(如晋西北地区熬大烩菜、蒸黄米面油炸糕)、烧纸扎(如纸宅、金银桥)。
3. 仪式流程:规范且庄重
准备供品:必备香烛、纸钱、水果(单数)、糕点、烟酒、死者生前衣物(部分地区的孝子需烧掉一些);部分地区需带水饺(按死者岁数包制,煮好后带到坟地,埋于坟周或分食)。
圆坟操作:用铁锹为坟墓添土,使其规整;部分地区需绕坟左三圈右三圈(象征“圆满”),或用秫秸、铜钱等做“上梁”仪式(如黑龙江宁安、吉林梨树等地,用秫秸插于坟上,系铜钱、红线,寓意“阴宅建成”)。
祭祀环节:摆放供品后,点燃香烛,向逝者鞠躬或磕头,哭奠表达哀思;烧纸扎、纸钱(部分地区留部分纸扎于墓门石内);孝子脱掉孝服(象征仪式结束)。
宴席答谢:仪式结束后,丧家设宴邀请宗亲、戚友,感谢大家前来帮忙,体现家族团结。
4. 禁忌人群:避免不利影响
孕妇:路途劳累、烟灰或爆竹声可能影响健康,民间认为胎儿不宜接触逝者灵魂(若必须去,需用红布包裹腹部)。
刚手术者:体弱气虚,易受阴气侵袭,不利于术后恢复。
三岁以下儿童:民间认为其“能看见另一个世界”,易受惊吓或带来晦气;哺乳期妈妈也需避免带婴幼儿前往。
印堂发暗/眼窝青黑者:此类人处于“晦气期”,穿越多座坟墓易沾染阴气,影响自身运势。
5. 其他注意事项
着装得体:穿素色衣服(如黑色、白色),避免鲜艳颜色(如红色、黄色),体现对逝者的尊重。
态度恭敬:仪式过程中保持肃穆,避免嬉笑打闹,用心完成每一个环节(如添土、烧纸、哭奠),让逝者感受到后代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