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朗族的主要舞蹈形式

admin

布朗族民间舞蹈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,融合了歌、舞、乐及宗教、生活元素,风格多样,可分为自娱性、祭祀性与特色仪式性舞蹈三大类,以下为主要形式:

1. 手腕舞

手腕舞是布朗族更具代表性的女子舞蹈,以手腕的左右转动、上下翻动为核心动作,配合跳踢步、前进步、后退步、横移步及绕腕转身走步等队形变化,动作简洁明快,充满灵动之美,是布朗族女子表达喜悦的常用舞蹈形式。

布朗族的主要舞蹈形式

2. 圆圈舞(团结舞)

圆圈舞又称“团结舞”,是布朗族节日与庆典的核心舞蹈。每当节日、丰收或上新房时,寨子里的男女老幼会聚集在寨中央,以铓锣、镲为伴奏,围成紧密的圆圈边歌边舞。其动作以手腕舞为基础,强调集体协作,体现了布朗族“团结互助”的民族精神。

3. 鼓舞(大鼓、长象脚鼓、短象脚鼓)

鼓舞是布朗族更具特色的舞蹈类型,分为大鼓、长象脚鼓、短象脚鼓三类:

大鼓舞:过去仅在“赕佛”等宗教节日由佛寺和尚敲击,动作肃穆庄严,宗教气氛浓厚;现逐渐融入日常节日,成为舞台表演节目。

长象脚鼓舞:以“跳鼓、头击鼓、肘击鼓、膝击鼓”等大幅度动作为特色,节奏明快,是布朗小伙子最喜爱的舞蹈,展现了男性的力量与活力。

短象脚鼓舞:节奏活泼跳跃,舞者始终在“蹬跳步”中进行,女舞者以绕腕转身、翻掌变身蹬步为主,男舞者则以翻掌拧身、弓步变身配合,常形成“中间小圆、外边大圆”的圈舞形式,是布朗族更具典型风格的舞蹈。

4. 腊条舞

腊条舞是布朗族宗教与生活融合的舞蹈,过去仅在“赕佛”时由男性(两手夹蜡烛)与女性(两手持鲜花)对舞,动作简单,以走步为主,手持物品的摆动为特色;现发展为群众性舞蹈,平时节日 *** 均可表演,甚至搬上舞台,成为布朗族文化的代表节目之一。

5. 竹竿舞(敲击)

竹竿舞是布朗族最古老的祭祀舞蹈,源于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。过去用于送死者灵魂回归祖先居住地,模拟“跳过沟坎、钻过荆棘”的过程;现虽不再用于丧葬,但仍保留了模拟穿越障碍的动作,成为布朗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。

6. 儿童舞

儿童舞是布朗族儿童游戏舞蹈,边歌边舞,无复杂动作,女孩敲击竹筒、男孩弹奏竹弦作为伴奏,队形以圆圈为主,充满了童真与欢乐,是布朗族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娱乐活动。

7. 宰蹦

宰蹦是布朗族自娱性舞蹈,以“短鼓舞”“长鼓舞”为核心,节奏明快,动作轻快。“短鼓舞”节奏缓慢、动作轻柔,适合男女老少共同参与;“长鼓舞”节奏欢快、动作跳跃,主要为青年男女所跳,常在节日或婚礼上表演,营造热烈氛围。

8. 打歌

打歌是云县一带布朗人的传统集体舞蹈,每逢婚娶、起房盖屋或喜庆佳节,布朗人会以芦笙伴奏,舞者背微躬、双膝微弯,通过膝盖的屈伸带动全身颤动,步法丰富多样,上身动作较少,形成粗犷奔放的舞蹈风格,是布朗族民间社交的重要形式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